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皇帝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是決議的時候,一般都會採用下聖旨的方式,聖旨的形式也有許多中,例如詔書、制書等等。我們看的電視劇中,太監在宣讀皇帝的聖旨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是誥曰、制曰等,這類古裝劇歷史背景一般都是明清時期。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在古代一般來說,皇帝的聖旨就代表最高的決議,沒有任何爭議。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都是皇權至上,皇帝的地位是最高的,權力也是最大的,皇帝的旨意大臣們只能無條件的遵從,不得有異議。

有的時候,皇帝隨口說的一句話就可以當做是聖旨,更不用提那些寫在紙上得了。寫在紙上的那就叫做詔書,若有人敢忤逆皇帝的意思或者是抗旨的話,那就是要被砍頭的。但是,皇帝的上面還有太后,太后的旨意被稱為是“懿旨”。在影視作品當中我們就會看到,有時皇帝還要受到太后的約束和牽制,所以有時比起皇帝的聖旨太后的旨意更重要。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但是我們又知曉,古時後宮的人是不允許干政的,就算是雍容華貴的皇后或者是位高的皇太后也只要好好管理後宮的事情就罷了,按照當時公眾的規定,她們是不被允許干預朝政的。

但是後宮的人干擾朝政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聖旨產生矛盾的時候,群臣應該聽誰的呢?這種情況並不是沒有發生過,但有的時候太后的懿旨會比皇帝的聖旨更有用,當然這種事情還是要來分析一下的。總結來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皇帝要聽從太后的懿旨: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第一種,國家的權力本就掌握在太后的手中,皇帝只不過是空有其名,事實上並沒有實權,這時皇帝的聖旨自然是沒用的,一切都要聽從太后的安排。畢竟實權在太后手中握著,大臣們如果服從皇帝的旨意而忤逆太后的意思,那就是與太后作對,自然不會有好下場,大臣們還不至於如此不會審時度勢。其實有時皇帝下達的旨意,也很有可能是太后的意思。

第二種,想要謀反的大臣,在太后的懿旨上做手腳,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確實也發生過,但是也不在多數。這個時候與其說是皇帝被太后牽制,不如說是兩者的決議產生了分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朝政極不穩定的時候,這時就會出現拉幫結派的情況,誰的勢力強就聽誰的。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第三種,由於某種原因皇位暫時出現了空缺,這時太后就會暫時出來代理朝政,直到新皇帝登基。這時既然沒有皇帝,自然就沒有皇帝與太后旨意發生矛盾的情況了。我國曆史上就有這麼一位皇帝,就是在太后代理朝政期間,得到了太后的同意之後,才登基當上了皇帝,填補了皇位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