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家訓】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中國傳統家訓】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中國傳統家訓

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中國傳統家訓】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讓為寶,左氏日:“讓,德之本也。”

處裡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

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

自古只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以釀後來之禍患也。

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

餘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見天下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知從小處了。

餘行年五十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灣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忍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家訓譯文

古人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老子“不敢為天下先”說的是一種謙讓與不爭;《左傳》中也認為謙讓是一種德行。

鄰里鄉親之間相處常有摩擦,這是很平常的,但如果縱容這種風氣,任由其發展滋長,這便是非常不正確的事情。

人行一世,不能罔顧天理良心,是非不分,要懂得謙讓。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都是這樣的道理。

從古至今,只聽說過忍讓足以消除災難,未曾聽說忍讓給什麼人帶來了禍患。

想要學會忍讓,我們就必須要先從小事開始做起。

我曾在刑部任職,看到過許多駭人聽聞的案件,其實都是從很小的事情發展而來的。真正的君子即使對待微小的事情,也總是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在事物處於苗頭階段就加以處理,不會讓它往壞的方向發展。

我這一生過來也曾受到過許多小人的惡意對待,而我始終只有一計良策,那就是轉變自己的想法和心態。

想想天下間的事,只要我們能受小氣就不至於受大氣,只要願意吃小虧就不至於吃大虧。

天下人都愛佔便宜,我一個人佔有,人們都會怨恨我;我不去佔有,就沒有人怨恨我。所以一生不去逐利,實際上終身受益。

家訓賞析

東漢末說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極端自我的名言的曹操, 也曾引用里諺“讓禮一寸,得禮一尺”作為政令釋出,可見容讓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

桐城老張家的房基地與鄰居產生糾紛,家人致書張英請求撐腰,張英回書七絕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此詩還有另一版本:“紙紙索書只為牆,讓渠徑寸又何妨。秦皇杜作千年計,今見牆成不見王。”

達觀大度,家人接書醒悟,禮讓鄰居三尺。鄰居見狀大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桐城從此留下“六尺巷”的遺蹟,供遊人感嘆稱譽。

張英之子張廷玉(1672-1755)歷仕三朝,官至大學士,絕不像一般“官二代”或 “富二代”那般不可一世,名聲更超過其父,卒後成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古代賢臣家教之嚴、之有效可見一斑!

【中國傳統家訓】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張英(1638-1708),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桐城市人。清朝大臣,名相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諡號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