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兩次黃鶴樓之行一次意氣風發,一次傷心絕望

文:追風少年

要說到李白,大家肯定就能想到他的才華和狂放。說起來,在當時的文壇上,李白的才華以及在詩詞上的造詣,可以說是很強了。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有一次竟然輸給了一個小詩人。

在天寶年間,李白那時候正在遊天下,當時他就來到了那時文人騷客都愛去的黃鶴樓打卡。在黃鶴樓這個地方容易觸景生情,很多人在這裡都留下了詩詞句子。李白看到這肯定不遑多讓,於是就趁著酒興高興看著風景,準備寫點什麼留下。可誰知李白突然看到牆上的一首詩,頓時人就清醒了。那首詩就是在當時還平平無奇的一位小詩人崔顥的《黃鶴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結合述事、寫景、抒情,淋漓盡致的展示了黃鶴樓的宏偉。桀驁不馴的李白第一次感覺到壓力,他越想越氣,也越寫不出來,最後氣得不行,在牆上寫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兩次黃鶴樓之行一次意氣風發,一次傷心絕望

這件事就這麼成了李白心裡的一個坎,一直念念不忘,他還模仿寫了好幾首詩。《登金陵鳳凰臺》就是模仿:“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肯定有人說,那你怎麼知道是模仿啊。但是就是這麼有意思,你多讀幾遍研究研究,可以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模仿之事就實錘了。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李白那時候意氣風發卻被一個小輩比下去,心裡一定是有一些想法的。到了晚年的時候。李白又來到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這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的心境也不一樣了,於是就有了下這首詩《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一次的詩更加的悲傷,帶著悽美的感覺。

李白兩次黃鶴樓之行一次意氣風發,一次傷心絕望

“遷客”,就是被貶謫之人,這裡指的是他自己,那是安史之亂後,他受到別人的蠱惑寫了幾首奮軍的詩詞。後來永王幕府倒戈,他遭到牽連,然後被流放。“一為遷客去長沙”,其實那時候他被流放的地方是夜郎。這裡的長沙是一個典故,西漢著名文學家賈誼曾因受到權臣讒言而被貶長沙,他這一句是自比,以賈誼的無辜受害引出自己的憤懣,暗示了自己的清白和惺惺相惜。

李白兩次黃鶴樓之行一次意氣風發,一次傷心絕望

他的一生只有61年,57歲已經年紀很大了,可以想象得到他那時候內心有多麼難受和絕望。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終會永遠的留在那個地方,再也不能雲遊四方去放肆。“江城五月落梅花”,是最有水平也是最精彩的一句,大概意思就是聽到笛子吹出《梅花落》,就好像看到江城裡落滿了梅花。但是五月裡是沒有梅花的,他透過聲音的感受而幻想出了視覺的效果,這種“通感”將情感昇華。那時候難過的他想象出了一種在凌寒中開放的花,梅花是寒冬才會開放的。這正是他內心蒼涼的表達,是一種與當時的心境符合的蒼涼絕色。

李白兩次黃鶴樓之行一次意氣風發,一次傷心絕望

就像是痴人說夢一樣,他想表達的那種淒涼感,讓人感同身受。但是後人來解讀這首詩的時候,多是讚歎李白描寫的景物讓人覺得十分悽美。悲傷的感情就沒有那麼明顯。五月開的梅花落滿了整個江城,那種畫面只是想想,就足夠安慰人們飽經風霜的心了。

參考文獻:《黃鶴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