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趙光義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十日,宋太宗趙光義頒佈了一道對一座北方城市有深遠影響的詔書:

乃眷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奸臣賊子,違天拒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安寧。其太原舊城並從毀廢,乃改為平晉縣,別於榆次縣創立幷州。

趙氏兄弟歷經十餘年,多番苦戰,終於平滅割據河東的北漢政權。相較於兼併南方諸國的順利,雖然僅佔一隅之地的北漢,卻令趙宋政權費盡力氣。北漢之難定,除了其背後的契丹強援之外,本身之戰略地位也是重要因素,即是趙光義所說的“山川險固,城壘高深”。

趙宋皇帝稱太原“本維藩鎮”,其實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太原作為都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後期晉國公卿趙簡子於晉水之陽築晉陽城。堅固的晉陽城是趙氏在晉國六卿爭霸中致勝的重要因素,智瑤曾率韓、魏之師圍攻晉陽城,三年而未破,反被趙氏聯合韓、魏滅掉智氏,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晉陽成為趙國的都城長達72年。後來,趙氏為了爭霸中原,才相繼遷都於中牟、邯鄲。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晉陽曾為趙國都城

秦朝一統之後,以晉陽為中心設立太原郡,是為備禦匈奴之邊防重鎮。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以太原郡為韓國,徙韓王信於此,都晉陽,後治馬邑。韓王信投降匈奴之後,晉陽淪於匈奴之手。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奪回晉陽,遂合併雁門、晉陽二郡,稱代國,封其子劉恆為代王。

無論是太原郡,還是代國,皆是秦漢帝國防禦北方遊牧帝國入寇的重要軍事重鎮,太原地區的國防意義顯然極為重要,正所謂“東帶名關,北逼疆胡,年穀獨孰,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

正是因為處於胡漢爭鋒之關鍵區域,在動盪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太原又成為諸多雄踞一方的蠻族政權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譬如氐族人所建的前秦就曾以太原為都,北魏權臣爾朱榮也曾以“太原王”的身份把持北魏政權。滅掉爾朱榮的高歡,同樣也是以太原為霸府,遙制位於鄴都的東魏傀儡王朝。高氏取代東魏之後,太原依然是北齊王朝的政治副中心。

隋朝初年,天下再度一統,太原地區設為幷州總管府,位居天下四大總管府之首。出身於關隴集團軍事貴族的李淵於大業十三年(617年)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幷州地位重要,隋煬帝曾經三次出幷州北巡,鎮撫突厥啟民可汗。

隋室對李淵寄予厚望,但日後李淵卻以太原為基地,完成了李唐代隋。《新唐書》中為李淵起兵編了一個非常香豔的故事:

李淵起兵

高祖留守太原,與(裴)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

當然,起兵爭霸的根本原因還是李氏野心,與睡不睡晉陽宮人沒有什麼關係。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太原地處遊牧與農耕文明交匯之處,民風古來彪悍,故而杜佑稱“幷州近狄,俗尚武藝,左右山河,古稱重鎮。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資焉。”從爾朱榮、高歡,再到李淵,割據太原而能爭霸天下的梟雄,除了太原地區素為“天下精兵處”這一重要原因外,其獨特的戰略地理位置也是不容忽視的要件。太原“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

貞觀元年(627年),唐設天下十道,太原隸屬河東道,轄十三縣:太原、晉陽、陽曲、榆次、清源、交城、文水、祁縣、太谷、壽陽、盂縣、廣陽、樂平。太原對於李唐王朝而言,地位意義非常特殊,是其帝業的龍興之地。正如李淵當年起兵之時所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我今來斯,是為天與”。

武則天執政的則天順聖皇后長壽元年(692年),唐朝設北都於太原。原本唐朝只有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兩京,北都太原的設立正式確立了唐朝的三都體制。神龍元年(705年),中宗李顯廢北都,仍置幷州大都督府。開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北巡太原,重新立此地為北都,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將北都的稱謂改為北京。自此之後,唐朝始終在“三京制”和“五京制”之前反覆,在多個都城之中,北都太原的地位一直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遠在中都蒲州、南京成都、南都江陵、西京鳳翔等城市之上。直至唐朝滅亡,太原的北都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過。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招撫附庸於吐蕃的突厥別部沙陀人的振武節度使範希朝轉任河東節度使,沙陀人也隨之東遷,一部分被安置於神武川的黃花堆(今山西應縣西北),另一部分被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定襄縣)。

輾轉至河東的沙陀人迎來了部族的高光時代,朱邪氏部族在為唐朝天子賣命征伐的血酬生涯中實現了躍進,進身為隴西李氏。在奉命參與鎮壓了龐勳之亂之後,沙陀首領朱邪赤心成為李國昌,“預鄭王屬籍”,隸屬於大唐皇族,被這對於沙陀集團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雄踞河東的晉王集團

乾符五年(878年)的鬥雞臺事變暴露了少年李克用的野心,當然隨後唐廷的鐵血鎮壓也毀掉了沙陀李氏幾代人奮鬥的成果。所幸黃巢之亂的爆發,疲於應付的李唐政權重新啟用了早已逃遁至漠北的沙陀人。在鎮壓黃巢的戰爭中,沙陀李氏再度洗白,迎來複興。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唐軍收復長安,李克用的沙陀鐵騎功居第一,因功被唐廷授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

李克用佔據河東,得到了唐朝的龍興舊地,成為他爭霸天下的資本。雖然李克用最終未能複製李淵的成功,但是雄踞太原的晉王集團始終是終結唐祀而竊神器的朱溫所難以解決的勁敵。少年英雄李存勖繼承父親意志,與朱梁爭衡天下,打得梟雄朱溫不禁感慨:“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英雄天子李存勖,最終由河東而魏州,由魏州而汴京,完成滅梁大業,成就後唐王朝。“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盡有河北兵也”,然而李存勖未能處理好中央集權與軍事集團的關係,遂因魏州士卒皇甫暉之亂而引發大亂連鎖效應,最終身死國滅。

從李存勖到李嗣源,再從李嗣源到李從珂,後唐王朝的皇統早已變換兩次,沙陀李氏依然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末帝李從珂起於鳳翔藩鎮,得據帝位之後,削藩政策遠勝於之前的李從厚。激烈的翦除藩鎮政策激起了據有北都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之叛。

在與契丹一番利益勾兌之後,石敬瑭得到強援,在與後唐的戰爭中贏得反敗為勝的轉機。遼朝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清泰三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命人在晉陽設壇,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成為大晉皇帝之後,改元天福,是年為歷史上的後晉天福元年。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後晉和後漢

石敬瑭卑事遼朝,只為求得安穩。其繼承者石重貴卻不甘屈事契丹,有著“孫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的迷之自信。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後晉徹底輸掉了與遼國的戰爭,皇帝石重貴淪為契丹人的階下囚。

正當契丹南下攻滅後晉的時候,身為後晉朝廷北平王、河東節度使、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北面行營都統,擁步騎五萬的劉知遠,處於國防第一線,卻“未嘗出兵”。在契丹軍事勢力退出中原之後,劉知遠也效仿起晚唐五代以來的軍事僭主,於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政權。太原,又一次成為所謂的“龍興之地”。

後漢隱帝劉承祐屠戮重臣,激起了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樞密使郭威的起兵。一場爭奪廝殺之後,劉氏後漢變成了郭氏後周,仍都於汴京。

郭威稱帝之後,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亦稱帝於太原,改名為劉旻,仍以漢為國號,《新五代史》因其據有河東而稱其為“東漢”,多數史書則謂之為“北漢”。劉旻之北漢仍以後漢法統繼承者自居,“仍用乾祐年號,所有者並、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之地。”

北漢視後周為滅國之仇敵,在劉崇時代,一直企圖聯合遼國,南進滅周,光復中原。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崩殂,“北漢主聞太祖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派其武定節度使楊袞率一萬鐵騎馳援太原。北漢帝劉旻則親率大軍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在後周新君柴榮的親自指揮下,高平之戰取得了對北漢軍隊的大勝,北漢軍“殭屍棄甲,填滿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劉旻隻身逃回太原,“收散卒,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後周與北漢

然而,後周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滅掉河東北漢政權,也未能成功,晉陽城易守難攻,後周勞師無功。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劉旻病逝,“少頗好學,工書”的次子劉承鈞即位,北漢政權轉向專心經營河東,放棄南進中原的企圖。

趙宋取代了後周之後,有“真主出世,天將混一區宇”的宿命感,確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以雷霆之勢取荊南、湖南及後蜀,漸漸考慮河東問題。

北漢皇帝劉承鈞雖然也說“河東土地兵甲,不足以當中國之十一”,但四塞之要衝的晉陽並非那麼容易屈服的。北宋開寶二年(北漢天會十三年、969年)二月,趙匡胤下詔討伐北漢。趙匡胤這一次動用了很多兵力,兵臨晉陽城下的時候,久攻不下,甚至用出了築長堤壅汾水灌城之策。無可奈何,堅城難破,如當年柴榮一樣,趙宋軍隊依然無功而返。

趙匡胤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趙匡胤第二次派兵征伐北漢。但是,不久趙匡胤便意外死掉,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下令暫停徵討河東,趙宋武力統一的步調重新回到“先南後北”舊策上。

在完全解決南方割據勢力之後,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宋揮師伐北漢。擁有全國性軍事政治經濟資源的宋朝,這次徹底滅掉了北漢。五月六日,北漢末帝劉繼元降宋,被冊封為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彭城郡公,舉族歸汴京。至此,北漢十州、四十一縣、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及三萬軍隊全部歸順宋朝。

中國北方的歷史古都,曾被稱為北京,最後被宋朝一個皇帝徹底毀滅

北漢雖滅,但河東地區和太原城的強悍令趙氏皇帝心有餘悸。於是乎,才有了平毀太原城的詔書。不僅如此,第二年四月,趙光義又下旨“詔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經過火燒、水淹之後,這座歷史名城徹底被毀,淪為一片廢墟。

一座被稱為“龍城”的古都,就因趙氏皇帝卑微而殘忍的玻璃心而被徹底毀滅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