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關於太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真實的歷史讓我們相當的震驚,中國早在殷商的時期就有了所謂的“寺人”,根據專家的考證發現,在使用甲骨文的時候就對其有相關的記載,可想而知時間還是比較久遠的,而且在東方出現的歷史也要比西方要悠久得多。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太監也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太監”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階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擔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低階宦官名“少監”、“中監”,高階宦官是“太監”,於是“太監”變成了高階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根據相關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在先秦和西漢的時候宦官並非全是閹人,從東漢時期開始才全部用閹人。根據考證,中國封建時候的的第一個太監的監名叫吳騰宇,屬於今江西上饒人。在隋唐以後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的權勢越來越大,人們就把所有的宦官都尊稱為“太監”,因此太監也就成為了宦官的代名詞。直到1923年7月16日,溥儀裁撤宮內太監。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為什麼宮內要用太監呢?最起初的原因是這樣的:

我們讀過歷史課本都知道,自古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後宮佳麗三千,羨煞旁人。由於在皇宮內廷他,上自皇太后,太妃以及宮女等,女眷比較的多,如果允許男侍隨便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情,因此一般除了皇帝是不允許有其他的男性隨便出入宮廷當差的。

太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也是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日常生活之中,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跌宕起伏。太監這個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大舞臺上,上演了一部又一部驚心動魄的人間活劇。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其實在古代任用宦官並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那樣只是單純的為了防止後宮的淫亂,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宮中還會有沒有閹割的大內侍衛?而在歷史上侍衛和宮女通姦的案列也是數不勝數,也很少見到哪一個皇帝惱羞成怒就把犯事的侍衛抓起來閹割了。其實對於帝王來說維持權力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王室的一切需求都必須從權力的視角來看。而宮廷之所以要用宦官是因為宦官根本就沒有反叛王室的能力,是最值得信任的奴才,宦官透過被閹割之後,其實就是宣告了與原家族的決裂,畢竟在古代家族權利的基礎是對血脈的傳承,其中的孝道又是家族最核心的執行準則,一個沒有繁殖能力的人是沒有辦法來完成對家族的傳承的,因此,不管宦官之前有多麼的愛家,從被閹割的那一刻起也就永遠地被家族所拋棄了。沒有了家族的依附,宦官唯一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皇室了,所有宦官的權力基礎都來自皇室的傳承,是皇室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性,因此宦官只能完全忠於皇室。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在古代為什麼沒有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

在古代太監不管要在宮內走動侍奉,還有去宮外出差,比如宣個旨,帶個口信什麼的,採辦各類物資,遇上戰爭有的時候還要代替皇上去督查戰況等,宦官的作用除了維持權力穩定的需要之外,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也比女人更具有優勢,他們絕對的忠誠可以保證政令不折不扣地被執行,沒有女性的生理期因此就很適合隨軍和出遠門,也就不會產生女人那麼多的禁忌和避諱。身體的特徵也比較的明顯,無法冒充。其實在古代的醫療水平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太監淨身的難度遠遠小於對女性做絕育手術的難度。沒有絕育的女人就可能依附其他的勢利對皇權產生直接的威脅。因此古代宮女出宮嫁人也並不是因為皇帝的仁慈,也不是因為宮女老的沒法動,真正的原因是防止宮女與皇權階層產生太多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會影響皇室乃至皇帝本人的判斷,而女人又有生育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就極其容易依附其他家族威脅皇權和官僚體系。因此到了一定年限沒有被納入後宮的宮女都是要一律被清退,不斷的輪換,從而避免宮女亂政。

古代的皇室為什麼不直接用宮女來代替太監呢?其實另有原因

我們現在或許明白了太監存在的意義,歷朝歷代的規矩制定者真的不是弱智,他們充分考慮到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將規章制度制定得滴水不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皇室權利的穩定與延續。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