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封駁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與封還詞頭又有什麼關係?

中國自古就有較為完整的監察制度體系,到了北宋時期,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監察體系發展到了巔峰,

北宋時期的監察體系涵蓋面廣,縱向性深,謂之發達

。其中包括北宋的封駁制度,那麼北宋的封駁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封還詞頭又與封駁制度有什麼關係?

北宋封駁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與封還詞頭又有什麼關係?

封還詞頭與封駁制度究竟是什麼關係?

1、封駁制度的“來龍去脈”

中國的封駁制度依照現有的文獻資料可以追溯到漢朝,《漢書·王嘉傳》載:“哀帝託傅太后遺詔,益封董賢二千戶,宰相王嘉封還詔書”。另外,當時東漢發生了著名的黨錮事件,士大夫與皇權背後的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矛盾更加突出,封駁制度孕育而出。東晉時期,門下省的職能主要是負責皇權的監察,對於皇帝的部分命令,門下省不認可可以原路打回。

很明顯,在東晉時期封駁制度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雛形。唐朝時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門下省的職能更加完善,“中書決策,尚書執行,門下監察”,這是當時唐朝三足鼎立的政治模式。“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書或有差失,則門下當駁正”

,唐太宗的話很明顯地表明封駁制度在當時的政治地位已經基本確立。

北宋封駁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與封還詞頭又有什麼關係?

北宋時期由於北宋初年的政治情況較為複雜,不僅國內沒有統一,國外的強敵蠢蠢欲動,故設立正式規模的政治制度並沒有完全建立,在太祖太宗時期,政治僅僅依靠祖宗之法維持,常年都在戰爭期間,根本不適合封駁制度的建立,如果軍事上面一旦有什麼決策,需要等中書舍人來進行命令正確性的權衡,不說中書舍人對於戰場上的形勢究竟瞭解多少,就算了解十分,但是比得上戰場上將軍的瞭解嗎?

戰場上軍事情況緊急,根本不容於長時間的思考和耽誤,所以在北宋初期並沒有建立較為完整的封駁制度。此等模式直到真宗時期,對遼戰爭失敗,才真正結束,建立了“澶淵之盟”。北宋統治者開始將眼光和重心放到國內的穩定和生產上。

北宋封駁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與封還詞頭又有什麼關係?

到了北宋的仁宗時期,宋朝的封駁制度真正建立起來

。例如,“為太子太保致仕,知制張方平封還詞頭,言崇勳罪大責輕,以上將軍就第,物議無不憤疾,雖經沛宥,而致仕非敕文所該,東宮一品非崇勳所宜處。訖不從”。

2、封還詞頭是北宋封駁制度較為有力的核心內容

周輝《清波雜誌》

卷九雲:

“詞頭代王言,賞功罰罪,若雷風鼓舞天下,要當採公論載於訓詞,以昭示懲勸。某除某官,若其人非素所與者,必微寓詆誚於一二字中。審其人不應此除,曷不循繳還之制?故假命令以快我之好惡,其可乎”

。周輝的解釋較為全面,周輝認為詞頭就是君王對於官員賞罰懲處,昭示制度的命令,有關於人事調動方面的內容。

中書舍人與給事中如不同意皇帝的政令,可以將皇帝的詞頭打回,稱為“封還詞頭”。一般來說,在當時限制皇權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中書舍人,給事中透過“封還詞頭”反駁皇帝沒有實行的政策;一個是諫官,反駁皇帝或者官員已經實行的政策。

詞頭是唐宋時期文臣根據皇帝的旨意草擬的一個詞條,一般是由宰相記錄下來的皇帝對朝政事物的處理意見,多數為人事任免方面

,人事任免方面主要是北宋仁宗時期開始頻繁運用。當然,“封還詞頭”表面上看來的確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縱向上來說,“封還詞頭”的實際操作是很難的。

在宋神宗時期,對於所有的官僚體系進行了較大改革,除了本身屬於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以外,更多的是需要調整一定的官僚制度來配合王安石變法。

在改革過程中,中書舍人被改名了外接官,外接官除了需要對皇帝的詞頭加以稽核以外,還要對於某些地方、中央的雜事進行一定的管理,需要做的事很多

,不只侷限在“詞頭”上。中書舍人肯定不止一個人,所以對於詞頭,多箇中書舍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導致在“封還詞頭”時,比較混亂,秩序根本就不統一。

一些詞頭根本不需要奉還,可以直接實行,但是被中書舍人給駁回來了。所以宋神宗主要針對封駁制度,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其中就包括限制中書舍人封還詞頭的次數,封還詞頭需要在幾天後才被允許封還到皇帝手中,以提高政治效率。

3。“封還詞頭”以及封駁制度成為政治工具

北宋其他皇帝在任期間“封還詞頭”和封駁制度被淪為政治工具不明顯,最明顯的是宋神宗時期,因為要進行王安石變法。雖然變法是當時朝廷上佔有優勢的變法派的意見,但是也是存在著不同意變法的大臣,比如司馬光。所以

當時不同意變法的朝臣一般都會透過“封還詞頭”來反駁皇帝的。

“天章閣待制孫固兼權管勾御史臺、知通進銀臺司,代陳薦也。王安石謂薦必封駁李定除

命,

韓絳有疑薦不放定入

臺,

故言於

上,

罷薦而用固

”,可見,當時是有不少人透過封駁制度來反駁皇帝變法的實際操作,所以皇帝和變法派的人透過種種措施來避免自己命令被“封還”,最後的命令雖然還是被下行了,但是過程的確是很艱難的。

為了使得新變法可以順利進行,宋神宗將官僚機構重新改革,破壞了北宋原有官僚體制中的制衡要素。導致最後將一群小人提拔上來,並且還沒有相應的措施去制衡這些小人,所以最後在徽宗時期,突然有一大群貪汙的腐敗分子,對於北宋的政治格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皇帝對於封駁制度沒有“破解辦法”?

下命令的時候直接繞過中書舍人或者門下省,或者直接撤換有封駁職權的大臣

皇帝對於這種限制皇權的封駁之權也是很頭疼,畢竟自己每次想要做事,都被那群大臣駁回,一則皇帝的面子上過不去,有失皇帝的尊嚴;二則皇帝覺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總之,此等封駁之權,皇帝必是不樂意看見的。

所以皇帝一般也會想法子怎樣對付擁有封駁之權的中書舍人。其他皇帝都不敢對付中書舍人,一則會被大臣說教,說此行為不符合聖君形象,要求按正常程式走;二則此官僚體系屬於祖宗之法,破壞此體系,有違祖宗的命令。故大多數宋朝皇帝都不會直接干涉擁有封駁之權的中書舍人。

但是宋神宗就敢直接對著中書舍人幹,在下達命令的時候直接繞過中書舍人,直接執行。在支援變法派的行政政策中,一部分就是這樣逃避這樣的行為一次、兩次都可以,多了難免會被那些大臣詬病,就行不通了。

[圖片8]

所以宋神宗又想出一個法子,直接將支援變法的人提為中書舍人,這樣支援變法的政策就不會被駁回了。想法很好,但是這在奉行“祖宗之法”的北宋十分難行,原有的官僚體系本就複雜,稍微改下就是全盤的問題,就是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多數宋代皇帝顧忌到可能會破壞原有的官僚體系,從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此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宋神宗就是北宋皇帝的一個“奇葩”,不僅屢次違反祖宗之法,而且膽子比其他宋代皇帝的膽子要大,不懼怕群臣的說教,不懼怕“違背祖宗之法”的罵名,堅持要進行王安石變法,

此行為堪稱宋代皇帝第一人。直接裁掉當時保守派的中書舍人,換上支援變法的人,雖然變法政策下達方便了,但是官僚體系也就這樣被破壞了,為後來北宋的滅亡埋下伏筆。

[圖片9]

2。不用破解,對官僚階層的制衡有利

漢朝雖有較為簡單的封駁制度,但是體系不成熟,封駁之權掌握在丞相的手中,如果丞相想要為自己謀取私人利益是很容易的。在東晉時期,封駁職權的控制者的地位在不斷地下移,從一開始的門下省,到北宋的中書舍人,都是呈現一個位卑權重的趨勢。

皇帝一開始設定這個管理體系絕對是有利於自己的統治的,不然此官僚體系也不會一直髮展,

應該早就被廢除了。封駁之權除了制約皇權以外,還可以制約其他官僚,比如丞相。若朝廷的某一黨派在朝堂上過得太順風順水,反而不利於皇帝自身的統治。

[圖片10]

但是如果有一群封駁之權的中書舍人否定了這一黨派的政策,在皇帝同意此政策的前提下,那群人一定會把所有仇恨的眼光放在中書舍人身上,而不會放在皇帝身上(皇帝只是表面上同意),皇帝成功化解了與該黨派的矛盾。一般而言,這樣的黨派勢力是很大的,中書舍人此舉有可能是幫了皇帝一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皇帝的統治的,不用破解。

總結

北宋的官僚體系是出了名的發達,其實際的控制起來很難,每個官僚都有一定分量的權力,但是不會掌握全部,成功形成制衡之局。封駁之權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可以制約皇帝,但是也可以制約官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皇帝的個人統治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宋史》《涑水記聞》《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