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盲目"加入永王璘幕府致人生滑向低谷

李白一生有兩次大起大落,一次是41歲時獻詩文給唐玄宗,獲得賞識,從而供奉翰林;一次是進入永王璘幕府,兵敗後被系潯陽獄,是年57歲。此後,他雖受人營救,但終不免於長流夜郎,直至大赦後潦倒度日,最後在62歲時溘然長逝。可以說,看似 “迴光返照”的李白從軍之行,實際上卻是令他徹底走上失意人生的巨大劫難,而他之所以放棄廬山隱居生活投奔永王李璘,則正暴露出他作為詩人而不是政治人物的巨大“盲目性”。

那麼,李白在廬山過得好好的,怎麼會忽然參加到永王璘的陣營中呢?原來,李白以前認識個朋友尹子春,尹為人“剛氣而贍學”,當時正在李璘身邊做謀士,經他的介紹,李白便從山上下來進入到永王幕府中任職。應該說,友人介紹只是契機,而對於局勢判斷的“不謀而合”才是動機,當然“判斷”,不過是“誤判”而已。

根據唐玄宗的指令,到江陵獨擋一面的永王李璘,論地位和實力,雖不能同已在靈武稱帝的大哥李亨相提並論,也還要聽命於四川老邁的唐玄宗,但手握“四道兵馬”,又控制著江南財賦的輸送通道,算是江南第一實力人物了,也正是基於此,他的兒子包括他身邊的謀士如薛鏐、李臺卿、劉巨鱗等人,才認為可以藉機在江南“成事”,鼓動他建立王業,尤其是唐肅宗正忙於對抗叛軍,而江南看似無人可擋的時候。李白也是這樣看,覺得很有點兒像東晉永嘉南渡的局面,正可大展拳腳,如他在《《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中寫道:“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可見他把南方的永王璘比作了虎,而與西北的李亨這條龍等而視之,也即是說,他對於永王璘割據東南、劃江而治,是極有期待的。

然而,無論是李白,還是薛鏐等人,其實只是出於自身原因對局勢過於“盲目”的主觀性誤判罷了,這種誤判除了受當時通訊資訊不暢的影響,也受其自身認知所限,但總的來說,都很盲目。如薛鏐本人是唐玄宗賜死三王子一案中受牽連迫害的人,其兄薛鏽還在事發後被殺,所以有怨氣是自然的;而韋子春雖滿腹才學,卻受陷害長期抑鬱不得志,故機會來了,便都希望借永王這棵大樹揚眉吐氣,可是,北方的仗打到了何種程度?抗擊叛賊的局勢發展到了哪一步?南方尤其是東南是不是歡迎他們的到來?等等,他們均未做全盤的瞭解,也不可能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做盡可能全面的瞭解,尤其李璘其人,並非像李世民那樣的神武雄才,他一直在長安“十王宅”中成長,雖“聰敏好學”,但“多不更事”,無論政治還是軍事經驗都不多,這樣的人,眾人依靠其成就霸業,不啻痴人說夢。

作者 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