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中國商報(記者 冉隆楠)見福產業園區鮮食工廠近日正式投產,這標誌著見福便利店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批發型零售業”向以科技為驅動力的“製造型零售業”升維。走進第十五年、已經開出2000多家門店的見福便利店,面臨一個新的分岔路口。近日,中國商報記者走進了這座國內第一家便利店自建產業園區,聽見福董事長張利述見福的新戰略。

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見福董事長張利 受訪者供圖

關於產業園區

“見福選擇了最困難但可以走最遠的一條路。”

中國商報記者:您為什麼現在要建這麼大一個產業園區?對見福便利店來說,這是不是一個很“重”的資產?

張利:這個園區投資6億元以上,涵蓋了多溫帶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鮮食廠、烘焙廠、資料中心、食品檢測中心、生活配套中心、OEM加工廠、汙水處理廠、太陽能水培農場等基礎設施,預計可承載5000家以上的門店,你說重不重資產?但是沒辦法,我們見福就是選擇了最困難但可以走最遠的一條路。

我一直說,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7-11便利店是我們對標的企業。我們要找到差距,奮起直追。

我們發現,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便利店,客戶一天會來三次。這是因為它們的商品、服務及場景滿足了客戶,能夠吸引客戶一天來三次進行消費,而我們目前的商品、服務及場景包括我們整體門店,只能滿足客戶三天來一次的需求。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追上去和趕上去。

對於見福來說,經過了15年的發展,我認為現在到了這個階段這個規模,有了紅杉和京東的投資,是時候也有條件來做這件事了,所以就建了,力爭讓見福便利店做出差異性,給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

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圖為見福物流配送中心。 冉隆楠/攝

中國商報:但是對很多國內便利店企業來說,建鮮食廠並不罕見,建園區的恐怕見福是第一家。園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會在降本增效方面比鮮食廠更有優勢嗎?

張利:沒錯,國內便利店品牌建園區的,據我所知,見福確實是第一家。實際上,就是因為把多溫帶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鮮食廠、烘焙廠等基礎設施都集中在同一個園區裡,整體供應鏈的效率會大幅提高,而成本也會降低很多。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我們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無電力保冷系統。透過保溫箱裡的蓄冷片,能夠實現多溫共配,在室外常溫45℃的條件下,可以在24小時內保持箱內商品溫度±2°。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需要冷凍的、冷藏的、空調的、常溫的四溫帶,可以放在同一輛車裡進行配送,配送成本大幅度降低。但是有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這套系統只能在同一園區使用,如果鮮食廠和配送中心不在同一個園區裡,這套系統就沒意義了。

類似的點還有很多,不少人認為我投資這麼多建個園區有點傻,但我看重的是“看不見的錢”。園區建好以後,對見福整體來說,實際上是總成本領先,提高效率、效能、效益,這樣就可以了。

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見福的“秘密武器”——看似外表樸實無華的無電力系統保冷箱。冉隆楠/攝

關於自有商品

便利店的商品必須要不斷上新,才有更多的吸引力

中國商報:從園區的佈局可以看到,見福便利店打算在自有商品上下足工夫。但是可以發現,見福的自有商品主要就是烘焙和鮮食,以及自有咖啡品牌。為什麼不考慮擴充套件更多的品類呢?

張利:便利店是有溫度的服務行業,分為常溫、冷藏、冷凍三塊,而冷藏是核心的、最難的一塊,常溫和冷凍都有成熟品牌,所以自有品牌只能從冷藏切入,而且要不斷迭代更新,於是我們被迫和無奈地選擇了便當和烘焙。

在我看來,對便利店來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性產品就是和吃相關的。烘焙也好,便當也好,都是滿足消費者一日三餐需求的商品,能夠吸引消費者主動進店,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流吸引器。所以我們現在自有品牌是三大戰線:咖啡品牌“咖沸”、烘焙品牌“美識家”和鮮食品牌“羨食生活”,可以滿足消費者早、午、晚餐、宵夜和茶歇一日六餐的需求。

中國商報:基本上國內的頭部便利店品牌都有自己的鮮食廠和自有鮮食品牌,在您看來,見福和這些友商的區別在哪裡?

張利:研發力。建鮮食廠、烘焙廠難嗎?對很多成規模的便利店品牌來說並不難,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每週上兩個新品,這個更新速度後面代表的就是便利店對鮮食和烘焙的研發力。

對消費者來說,便利店的商品必須要不斷上新,才有更多的吸引力。否則,消費者去你的店還是我的店並沒有什麼區別,也就喪失了便利店品牌的意義。便利店品牌分為企業品牌和商品品牌,要想打出便利店的自有品牌知名度,你必須要跟別人不一樣。每週上兩個新品,這是我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團隊經過調研定下來的更新速度。不信你可以去看一下,你家周邊的便利店,有哪家的鮮食更新速度會達到每週兩個?這就是我們見福自建鮮食廠最大的競爭力所在。

中國商報:自建鮮食廠以後,是否意味著以後見福的自有品牌鮮食都是自己生產?

張利:見福雖然開了自己的鮮食廠,但未來見福便利店裡將會賣100多種鮮食,這些鮮食產品,見福只是生產核心的一部分,其他大多數產品還是由外部合作的供應商來生產。見福在對待鮮食這件事上,還是堅持做平臺的思維,即讓更多的供應商可以透過見福的平臺,把各種美味鮮食提供給消費者,見福由此可以成為更多鮮食生產者發展的平臺。

我們的鮮食生產都對外開放,不斷地迭代更新,每週兩個新產品,不斷地下架,不斷地上架,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價值。

關於消費者

“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更應該研究人心。”

中國商報:我注意到,您一直在強調消費者的需求。那麼您到底是怎麼看待消費者的?

張利:我一直認為,我們便利店的消費者就跟女孩子一樣,是要去哄、去疼的。現在的消費者買東西是很挑剔的,他們才掌握了真正的話語權。我一直很牴觸一個說法,叫教育消費者。消費者需要我們去教育嗎?他們才是實際的投票者,並且是拿鈔票來給我們的商品和服務投票。只要真心對真心,消費者是能夠感受到我們商家是不是真的在為消費者考慮。

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見福便利店都是圍繞著消費者需求進行選品的。冉隆楠/攝

中國商報:實際上,便利店的商品構成本身就是圍繞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來打造的,您覺得一個合格的便利店到底應該怎樣去構建門店的商品品類呢?

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更應該研究人心。

你也提到便利店的商品是圍繞消費者來打造的,但如何去研究消費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將消費者“CT”分析,橫向和縱向一層一層透析,精細到小顆粒度,看消費者在每個顆粒度需要的是什麼。比如眉毛以上,可能需要帽子和梳子,眉毛和鼻子之間,需要眼鏡、眼藥水、隱形眼鏡、睫毛膏等等。這樣細緻分析下來,還能不知道店裡應該放什麼商品嗎?

當然,永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很重要。比如很多人覺得吃早飯不便宜,那我們就推出6。6元的早餐套餐,一杯美式咖啡加一個麵包,便宜不便宜?夠不夠“寵粉”?當然我們這樣,既給消費者創造了價值,又給企業創造了收入,實現真正的雙贏。我們“寵”了消費者,消費者覺得划算進店來買,那就會產生新的消費可能。現在如何吸引消費者進店才是最難的,最大的成本是獲客成本,最大的損失是客戶流失。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中國商報:今年很多商超都把主意打到了會員身上,試圖運營好存量會員,見福在這方面有沒有打算?

張利:存量會員當然重要。目前見福有1000多萬會員,但我還沒想透如何給會員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不是“薅”會員的“羊毛”。所以我們現在每個月有個會員日,也沒有做付費會員這一塊。但這塊肯定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還在思考和觀察中。

關於見福的未來

“想在65歲退二線,讓年輕人衝在前面。”

中國商報: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咖啡,加上之前園區裡的福客電商直播基地,還有和京東合作的社群團購,很多人覺得見福有些不務正業,附加的東西太多太花哨。對於這點您怎麼看,見福的發展方向會有所改變嗎?

張利:看起來花哨,實際上核心還是見福的門店。一是團購部分,在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稱之為預訂製,但都是以門店為核心的網訂店取;二是咖啡部分,真正喜歡喝咖啡的人是到便利店喝咖啡的;三是直播部分,便利店的直播更多的是宣傳品牌、介紹商品並向加盟商推廣的過程,是基於LBS(基於位置的服務)周邊客戶的直播,介紹新品和促銷,我們更傾向於讓客戶到店,不主張到客戶家裡,我們認為這是對客戶的尊重,這也是實體門店存在的價值。

見福張利:便利店研究的不僅是商品 更是人心

福客電商直播基地中的一個直播間 冉隆楠/攝

中國商報:您之前曾經說過,見福的中期開店目標是5000家店。這個目標大概會在什麼時候完成?

張利:希望到我退二線的時候能差不多完成。

中國商報:您打算幹到多久?有考慮過接班人的問題嗎?

張利:我今年60歲了,想在65歲退二線,讓年輕人衝在前面。這點是很早就已經想好的。但我沒想過培養接班人,誰能幹,誰就上。

中國商報:那您對見福有著怎樣的期許?比如想把見福做成國內第一的便利店品牌?

張利:說沒有想過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我有我的計劃,這個世界也可能另有計劃,我的計劃得隨著這個世界的計劃變而變,一個階段做一個階段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