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上一篇文章,我們透過還原《山海經》裡神秘的“女媧之腸”,證明女媧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女媧,到底有沒有補過天、造過人呢?

我的答案是“有”!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女媧”的事蹟,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U1] 及《風俗通義》等古籍中,這些作者絕不是憑空杜撰的,他們的素材應該直接或間接來自女媧時代。

問題是,這些遠古資訊是靠什麼儲存、流傳下來的呢?

首先我們知道,女媧時代,自然災害頻發,《淮南子》寫到女媧,開頭就說: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一幅天崩地裂的場景。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有學者認為,《淮南子》記載的“女媧補天”神話,

很可能和隕石撞擊地球有關,這一天文事件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地震、山火、洪水等一系列災難,尤其是處處氾濫的大洪水,幾乎給全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所以我們看到,在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以及希伯來、瑪雅等古老文明中,都有關於這場史前大洪水的記載,這絕不是巧合。

而從《淮南子》的字裡行間,排除明顯的神話元素,呈現的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也許我們會看到,在洶湧而來的災難面前,身為部落首領的女媧挺身而出,帶領族人齊心協力,共抗天災

很多人因此存活了下來。

在倖存者看來,隕石把天給撞破了,是女媧帶領他們脫離了滅頂之災,這不就是“女媧補天”嗎?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而在災難最嚴重的時候,女媧族人應該也和《聖經》中的希伯來人一樣,有過長途跋涉的流浪生涯。

為保證途中食物充足,他們從河洛地區出發,分散向各個方向,走了很遠、很遠。

很多年後,又像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重返迦南地一樣,女媧也帶領族人迴歸了故土,荒蕪的土地重新得到開墾,人煙逐漸稠密。這,或許就是“女媧造人”神話的源頭。

這樣看來,女媧確實是創造了“神蹟”。

當年,跟女媧族一起歸來的,還有他們在遠方的所見所聞,這些寶貴的知識和資訊,都被精心地儲存下來,也就是說,上古時期有形的文化遺產,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它們成了大禹時期創作《山海經》的重要素材,尤其是《大荒經》,顯然跟女媧族及其後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這下問題來了:遠古時期,人們是透過什麼載體向後世傳遞資訊的呢?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相信女媧的真實性,不相信神話的核心是歷史,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神話所描述的年代,和已知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年代,中間相隔了千年、萬年,如果神話的核心真是歷史,那麼這些歷史資訊是怎麼傳遞下來的呢?

依靠口口相傳,或在巖壁上塗鴉,似乎很難傳遞如此豐富的內容。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女媧族可能用到了一種特別的載體——玉版。

據《竹書紀年》記載:

(黃帝)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

注意,這裡的龍圖、龜書是帶文字的,跟我們熟悉的河圖、洛書內容不一樣,但載體很可能是一樣的。

掀開“龍馬負圖”這類神話的面紗,我們不難推斷:所謂龍圖、龜書,應該是指被打磨成龍、龜形狀的玉版,或者刻著龍、龜圖案的玉版,而這些,應該是女媧或者女媧的後人留下來的,他們將自己獲得的知識刻寫在玉版上,或藏於大山,或投入大河,或陪葬於地下,既是一種祭祀天地山河、逝者亡靈的方式,也是一種知識和文明傳遞的途徑。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關於玉版的考古實物,我們目前發掘的很少,但不是沒有,比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凌家灘遺址,比黃帝時代稍早一點,這裡出土了一塊玉版,上面刻著的圖形,被有些學者認定是最早的八卦圖。

此外,該遺址還出土了鷹形玉版、龜形玉版,乃至人形玉版,證明在遠古時代,玉版確實是一種重要的知識載體。

《拾遺記》記載,堯帝也曾在河洛之濱得到玉版方尺,上面有天文和地理的圖畫,此外還有金璧,上面的文字記載的,居然是天地造化的開端。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另據《左傳》記載,大禹當上天子後,九牧,即九州的首領,向大禹上貢了兩樣東西:一是貴重金屬,二是本州圖畫。

上貢圖畫得有載體吧?在沒有竹簡,更沒有紙張的時代,玉版作為載體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傳說大禹治水時,從洛水得到的“洛書”是刻在靈龜的背上,其實應該是刻在龜形的玉版上。

所以咱們就能理解,《山海經》為何記載了那麼多產玉石的地方,對玉石的品種也是不厭其煩地介紹,這就跟我們今天談論紙張的品種一樣。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我們不要低估了中古時期對上古史的瞭解程度,宋代以前的人看過的上古史資料,比我們現代人要多得多,所以他們的記載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以上幾種古籍的記載,就給我們傳達了三個重要資訊:

一是遠古時候,先民們曾以玉版記載重要資訊,這些就是最早的圖書。

二是玉版集中出現的地點,在黃河、洛水一帶,也就是洛陽盆地附近,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洛陽盆地是上古時代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

而且,從《中山經·中次六經》描寫的洛陽盆地,周邊的山脈來看,它們都有一個突出特點:盛產玉石!這就為製作玉版提供了充足材料。

第三個關鍵的資訊,是黃帝之前可能就出現了文字,“倉頡造字”的傳說不是虛構的,而倉頡顯然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了造字任務。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說到這裡,我們倒是很想知道:女媧和黃帝,一個是神話傳說中的造人之神,一個是正史記載的華夏始祖,

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史學界普遍認為,黃帝和女媧是有傳承關係的,而這一點,我們在《山海經》裡也找到了相關線索,比如《海外西經》提到“軒轅之國”時說:

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文中提到軒轅之國在女子國的北邊。我們前面文章說過,《海外經》作為述圖之作,其相鄰的兩國,不一定是空間上的概念,也有可能是指時間上的傳承關係。

另外,軒轅之國的人特別長壽,活到800歲就算短命的了。我們也早就知道,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彭祖,他就活了800歲,而彭祖正是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孫(另說第七代孫),這間接證明了黃帝和軒轅之國的關係,此軒轅即彼軒轅,彭祖則很可能是軒轅之國最後一個擁有長壽基因的人。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這段記載還透露,軒轅之國還有個重要特點就是“人面蛇身”,這跟我們瞭解的黃帝可大不一樣,而跟伏羲、女媧是一樣的。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蛇和龍的關係,就都明白了,黃帝族的圖騰龍,最早是由蛇演變而來,一開始只是比蛇多了四隻腳,再後來逐漸進化,才成了今天的樣子。我們現在有些地方,還習慣管蛇叫“小龍”呢。

《山海經》:我們都是女媧的後裔,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女媧族”

總之,《山海經》這一條資料,暗示了軒轅之國傳承於女子國,即黃帝族傳承於女媧族。

女媧族,才是中華文明的真正起點!

今天就聊到這裡,別忘了關注蟬大俠,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