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光榮革命”其實並不光榮

1688年英國曆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可能是有史以來對於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大事,那就是光榮革命。

說起來,世界近代史開端就是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的,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又是以光榮革命為結尾的。

雖然說起來有點繞,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那光榮革命就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事件了。

又因為這次革命以不流血著稱,遠在東亞犄角旮旯的日本人自作聰明的又譯為“名譽革命”。

這個版本的說法中國人或許比較陌生。不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什麼“名義革命”,“榮譽革命”的稱呼,也是常見。

英國“光榮革命”其實並不光榮

其實很好理解,不管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人或者事件。

多幾個稱呼也是比較好理解的,最典型的隨便說一兩個。

比如俄國的皇帝或者中國清朝的皇帝,你要把他們所有的名譽和稱號全列舉出來,估計需要兩三百字。

好,那不多說了,光榮革命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概述

其實與其說“光榮革命”是一場革命,鄙人愚見說它是一次“政變”也是貼切的,因為其導因就是歷史上千篇一律,無外如是的軍權和神權兩大統治架構的明爭暗鬥。

簡單說起來,英國國王和英國國會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基督教新教和舊教之間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簡直矛盾重重。

矛盾重重的英國國會中的維新派輝各黨和部分激進的託利黨聯合起義。

結果是將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國王驅逐,改由其女瑪麗二世和她的丈夫威廉三世共同上位,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國。

反正這個騷操作我是看不出來有啥高明之處?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就算是《1689年權利法案》,不就是君主立憲嗎?

直接讓詹姆士二世君主立憲不就成了,非要搞一對夫妻上位共主,也是神操作。

結果直接導致詹姆士的黨人領導蘇格蘭起義爆發和愛爾蘭戰爭爆發。

其實也好理解,威廉實際上是荷蘭共和國的統治者,你要虛頭巴腦的來英國當國君,那還不搞出事?

其情形就好比日本天皇還想當朝鮮的國王一樣,人家然一百個不願意了。

真實情形其實是兩撥人搞對抗,有實力的一方幹掉了實力弱的一方,僅此而已。

經過

先是1685年,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想搞事情,本來吧,前人應該就比較睿智。

不允許天主教職擔任政府公務員,而詹姆士強人偏偏就要天主教職人員擔任公務員,而且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任職,這個就很離譜了。

一手拿軍權,一手拿神權,兩大權威怎麼可以集權?

不過憨憨詹姆士二世不但不覺得自己做了愚蠢的事,還變本加厲,此後進而任命更多天主教徒到英國政府部門、教會、大學擔任重要職務。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還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徒以信仰自由,並命令英國國教會(新教)的主教在各主教區教壇宣讀,引起英國新舊教會的激烈對抗。

同時詹姆斯二世殘酷迫害異教徒,看來詹姆士二世也是一個宗教狂熱者啊!

詹姆士二世還向英國工商業主要競爭者法國靠攏,危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

這個就不好理解了,難道是他英國人法國心?宗教管你啥流派,但當“英奸”那就過分了哈,英國人民是不答應的,詹姆士二世其實已經失去民心了。

順便說一下,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有兒子決不讓女兒當家,1688年詹姆斯得子,導致其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從此與寶座絕緣。

所有現象讓當時掌握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已經認為詹姆士二世已經不合適在其位置上了。

不過詹姆士二世可不這樣認為,自己君主當得美滋滋的,真的沒有退位讓賢的崇高覺悟。

那怎麼辦?涼拌!既然你自己不下來,那我們就親自拉你下來,並且告知你如果你不下野的話,腦袋不保之類的威脅估計少不了。

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一干人等經過乾淨利落的將詹姆斯二世罷黜。

罷黜詹姆士國王之後,輝格黨和託利黨經過一通明的暗的合計,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其女兒瑪麗之夫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入主英國國王寶座。

反正結果就是這樣,可能就是各種利益妥協的結果。

不過這對新人還是很有實力的,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託貝登陸。

詹姆斯二世倉皇出逃德意志,可是點背,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好在大家都是親戚,沒必要做絕,所以威廉夫婦同意,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國。

而威廉夫婦也很識趣,讓議會重掌大權後,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佈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也就是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同時國會向威廉裝模作樣地提出《權利宣言》,實際上就是國會已經勝券在握了,新人夫婦還不好拿捏嗎?

宣言譴責詹姆斯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國王的權力受到約束,這個就是君主立憲了。

威廉表現很明智,威廉毫不猶豫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如果猶豫的話,可能會在流放地和先流放的詹姆士二世不期而遇也不是不可能。

這就是光榮革命了,由於這場革命並未產生死傷(即沒有流血——“bloodless”),故稱“光榮革命”。

至此,代表民意之英格蘭國會與代表君主絕對權力之英國國王近半個世紀的鬥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但是,不流血只限於在英格蘭的土地上,而且政治鬥爭,一定要不共戴天,不共戴得,搞倒搞臭是不夠的,後面結果也是證明如此。

詹姆斯逃亡法國後,蘇格蘭與愛爾蘭面對國王被逐的劇變,許多人基於天主教信仰及封建法規而效忠詹姆斯二世、反對威廉和瑪麗的奪位,選擇對抗英格蘭大軍。

之後威廉三世為了鎮壓反抗,在蘇格蘭與愛爾蘭發生激烈的流血事件。光榮革命不流血的說法在這裡可以說不攻自破了。

特別是在天主教佔多數的愛爾蘭中南部(參見1690年的博因河戰役),流了大血,因此衍生出北愛爾蘭問題,至今仍困擾著英國。

博因河戰役

後記影響

這場革命與歐洲大陸上的大同盟戰爭密切相關,可以被看作該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光榮革命後因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立刻決定,幫助被廢的詹姆斯二世復位,並在18世紀上半葉,不斷地支援詹姆斯黨奪取英國王位。

所以英國被威廉三世及輝格黨勢力輕易地帶入反法戰爭當中,英國的反法情緒從此飆高不下,光榮革命可以說開啟了1689-1815年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

那光榮革命你還覺得光榮嗎?血腥和屠殺仍然是常態,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1815年英國最終獲勝後,成為主宰世界的日不落帝國。但這也不是光榮革命值得吹噓的結果。

以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來看,光榮革命反轉了前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中英國與法國聯合對抗荷蘭的格局,荷蘭商人成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股東。

而英國則學習並引進荷蘭先進的金融體制,包括學習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英格蘭銀行、引入國家公債體系,奠定了英國成為全球貿易帝國的基礎。

英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成為霸主,也許只是需要時間了。

光榮革命只是在歷史的車道上加速前行了,並沒有起到給歷史變道的決定性作用,亦可以說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