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俘途經家鄉,目睹山河殘破國家淪喪,寫下悲憤詩歌求一死

“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出嶺同誰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上面這首詩是文天祥所作的《南安軍》,這首詩背後是一段艱辛的歷史,它代表了作者的血淚,還代表了一個王朝的坍塌。

今天我們就聊聊《南安軍》以及它背後的歷史。

文天祥被俘途經家鄉,目睹山河殘破國家淪喪,寫下悲憤詩歌求一死

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經過長期艱苦的抗元鬥爭,終於力盡戰敗,被元兵俘虜。

在押解文天祥的過程中,途徑“南安軍”,南安軍是南宋設定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即今天江西南部章水和上饒江流域,治所在今天江西大庾。

文天祥就是江西人,這裡也可以算作是他的家鄉了。這首《南安軍》,其實是“過南安軍”,文天祥途徑此地,看到山河蒼茫,家國皆喪,感慨社稷傾覆,人生難料,由此引發感慨,寫下了這首詩。

文天祥被俘途經家鄉,目睹山河殘破國家淪喪,寫下悲憤詩歌求一死

“梅花嶺上的南北路口,悽風苦雨把征衣溼透。越過梅嶺誰與我同路,回到家鄉卻身為俘囚。山河將存在萬古千秋,城郭卻暫時落入敵手。餓死於鄉是我的願望,夢裡采薇在首陽山頭。”

首陽山比喻的是商朝末年的忠臣義士伯夷叔齊,拒絕新朝拉攏,雙雙餓死在首陽山。文天祥藉此表達了自己願意效仿古代先賢,盡忠報國,以死求全。

文天祥被俘途經家鄉,目睹山河殘破國家淪喪,寫下悲憤詩歌求一死

文天祥生活的時代正是南宋王朝行將滅亡的時刻,在大廈將傾之際,人們總不免面對各種抉擇,平頭百姓只能隨波逐流,也不會有人指責他們。但那些舊王朝的既得利益者,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物,他們的抉擇就要經受歷史的考驗,他們對得起厚待他們的帝王嗎?他們對得起高官厚祿嗎?他們對得起手中的權力嗎?

文天祥給出了滿分答卷,他對得起。

南宋滅亡前夕,文天祥出使元營,不卑不亢,與元軍統帥伯顏辯論,據理力爭,結果被囚禁。

文天祥撰寫《指南錄》,表達了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

文天祥被俘途經家鄉,目睹山河殘破國家淪喪,寫下悲憤詩歌求一死

他伺機逃出元營,開始散盡家財,組織義軍抗元,一年的艱苦鬥爭,最終寡不敵眾,戰敗被俘。

在這期間,文天祥的唯一的兒子病死,母親亡故,部下或死或降,他的同僚大多放棄了忠義之心,選擇了苟且投降,保住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文天祥則始終沒有忘卻初心,奮戰到底,《南安軍》創作之時,距離南宋滅亡的最後一戰崖山之戰已經不遠,窮途末路的南宋王朝滅亡,文天祥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文天祥在詩中讚美伯夷叔齊,他後來也是如此做,他在長達三年的囚禁生涯中拒絕了忽必烈的勸降,選擇了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