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唐朝一個宰相叫蘇味道,很有文采,6歲就能做一手好文章。可是後來成為一國的宰相,一生從政卻沒有任何建樹,反而發明了一個理論:“處事不欲決斷明白,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所以老百姓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模稜手”、“蘇模稜”。 思考思辨沒有錯,關鍵是果斷決策,立即付諸行動,才會有好的結果,才會改變人的命運。

在生活中也會面臨多種抉擇,如何選擇,對於人生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人們也希望能得到最佳結果。在抉擇之前反覆斟酌,權衡利弊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就會造成大悔。機會稍縱即逝,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反覆思考,更多的是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否則有可能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餵養毛驢。一天,送草的農民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但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為難壞了,它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於是,它就這樣站在原地,猶猶豫豫,最終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毛驢最終餓死,是因為它左右都不想放棄,不懂得如何決策。而這種在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被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這種效應產生的根源之一,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其結果是魚和熊掌皆失。這種思維與行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實際上是貽誤良機,是最大的不完美。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各種機遇或考驗總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突然降臨。這時當機立斷做出抉擇非常重要,有時最終事情的成敗往往不在於客觀條件是否成熟,而取決於決策者如何選擇,學習進行更好的決策,不做布里丹的那頭小毛驢。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就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這隻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於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隻狼崽,一隻都不想放棄。實際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隻。這隻狼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布里丹毛驢效應。更為可悲的是,它不僅在實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效應的形成過程。

我們沒有理由說驢比狼更愚蠢,如果說愚蠢,有時人比驢和狼都蠢。古人講:‘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三國時期的袁紹就是如此。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他擁有佔天下一半的軍馬錢糧和文臣武將,但最後還是輸給了兵少地稀的曹操。原因就是他‘有謀而不善斷’,做事情太過猶豫,幾次三番錯失戰機,導致全軍覆沒。”

“布里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當我們面對兩堆同樣大小的乾草時,或者“非理性地”選擇其中的一堆乾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餓死。前者要求我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象力、創新思維,找出儘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以“有限理性”求得“滿意”結果。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不善斷者就不能在不利環境中逆勢而動,只有把眼前的機會抓住了,把手頭的事情辦好了,才有勝利的可能。與其在原地好高騖遠,絞盡腦汁地編織出兩全其美的方案,還不如面對現實,竭盡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辦好。

一個人為了抓老鼠,特地弄來一隻擅長抓老鼠的貓,但這隻貓有個毛病,它很喜歡吃雞。結果就是這人家中的老鼠被抓光了,但雞也所剩無幾了。這個人的兒子想把吃雞的貓趕走,但這個人卻說:‘老鼠偷食物,還咬壞衣物和作物,挖穿牆壁,損害傢俱,不除掉它們我們會挨餓受凍;沒有雞大不了不吃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由此可見,這個人就很會權衡利弊。”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在面對選擇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審視適度。

把眼前的機會抓住,把手頭的事情辦好。與其在那裡絞盡腦汁地編織出一個又一個方案,不如面對現實,抓住機會,竭盡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辦好。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沖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復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復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想不到農民告訴他:“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2。 只執行一種決策。

做決策,難在我們要面臨不確定性以及不可控因素,但是如果每一次決策都反覆思慮,則會導致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錯失時機。

3。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能獨立思考,總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隨時隨地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劃,將會使自己的決策很容易出現失誤。

從前,有兄弟兩個看見天空中一隻大雁在飛,哥哥準備把它射下來。說:“等我們射下來就煮著吃,一定會很香的!”這時,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爭執起來:“鵝煮著才會好吃,大雁要烤著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經把弓舉起來,聽到這裡又把弓放下,為怎麼吃這隻大雁而猶豫起來。就在這時,有一位老農從旁邊經過,於是他們就向老農請教。老農聽了以後笑了笑說:“你們把雁分開,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嘗不就知道哪一種方法更好吃了?”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頭要射大雁時,大雁早已無影無蹤了,連一根雁毛都沒有留下。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4。不要總是試圖獲取最多的利益。

過高的目標不一定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會帶來心理壓力,束縛決策水平的正常發揮。如果沒有良好的決策水平,就去追求利益,勢必將處處碰壁。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齊國有個女孩,兩個人同時來求婚。東家的兒子很醜但是家財萬貫,西家的兒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窮。那女孩的父母不能決定選誰,就去問他們的女兒想嫁給哪個。女孩不好意思說話,母親就說,你想嫁哪個就露出哪邊的胳臂。結果女孩露出兩個胳臂。母親奇怪地問她原因,女孩說:“我想在東家吃飯,西家住。”

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個笑話,但卻不失為了一種穩健的決策取向。在很多情況下,當一種趨勢出現時,有些人一個勁地陷入哪個好哪個壞的爭論之中,事實上沒有這個必要,只要沒有明確的二者擇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決策。

你真的會選擇嗎,大揭秘,人生不可迴避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已經就此進行了深刻的闡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當面臨選擇時,嘗試著當斷立斷,你要相信你選擇的就是正確的,不悔恨,不抱怨,努力認真地走下去。

利與弊只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很難分割。有些人能夠分清孰輕孰重,從而做出最佳決策;有些人卻只顧眼前得失,分不清輕重緩急,釀成大錯。因此,瞭解‘布里丹毛驢效應’也是十分有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