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者了,但是皇儲之位卻始終沒有落實下來,他之前也曾經有過兩次不成功的秘密立儲,但秘立的皇次子永璉和已經屬意、尚未來得及建儲的皇七子永琮(均為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都年幼夭折,讓乾隆帝立嫡的願望一再落空。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薨逝後,乾隆帝不再奢望立嫡,轉而在其他兒子中擇賢而立,但是看中的皇五子永琪卻英年早逝,二十六歲就去世了,繼後那拉氏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也因為乾隆帝和那拉氏皇后關係決裂而在實際上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勉強生活在皇宮中而已,不再被乾隆帝列入皇儲人選中。

此時,乾隆帝的十七個兒子中,已經有皇長子永璜、皇次子永璉、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六子等九個兒子去世或者夭折,皇十二子永璂被放棄,在世的皇子(永璂除外)只剩下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六人而已。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十一月十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乾隆帝時隔三十八年再次秘密立儲,將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鄭重其事地寫入諭旨,以鐍匣封存,然後放入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永琰就是日後的嘉慶帝。

為什麼六個兒子中,乾隆帝最後選擇的是皇十五子永琰,而不是排行靠前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呢?不是乾隆帝不想立長君(永琰秘立為儲君時年僅十三歲,而永珹已經三十五歲,永瑢也年滿三十歲),而是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因為一些原因將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過繼出去,成為自己的兩位叔父的嗣孫,雖然兩位皇子都獲得了王爵,但是卻從宗法上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這也是他們的遺憾之事。

為什麼乾隆帝在可供選擇的儲君人選不多的情況下,還把兩個兒子過繼出去,使得皇儲人選進一步減少,自己的抉擇也更為吃力呢?下面就為大家加以分析判斷,以求弄清楚乾隆帝真實的想法吧。

皇四子永珹,生於乾隆四年(1739年),生母金氏時為乾隆帝嘉嬪,永珹還有同母弟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金氏祖上是朝鮮人,清初的時候歸附,為內務府正黃旗包衣,所以地位一直不高。金氏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在晉封嘉貴妃後獲准抬旗,家族不再從屬包衣籍。因此,金氏所生的三個兒子,在和其他皇子競爭儲位時,天然地居於劣勢(家族、旗籍原因),如果有其他選擇,乾隆帝一定不會把皇位傳給母家地位低下的永珹兄弟(後來永珹出繼後,他兩個弟弟永璇、永瑆在最後的儲位競爭中也敗給了母家同屬內務府包衣籍的皇十五子永琰,就是明證。)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二十年(

1755年),嘉貴妃金氏薨逝,年四十三。當時他的三個兒子中,永珹十六、永璇十歲、永瑆才三歲。雖然不至於落到孤苦伶仃的地步,但是三個皇子之後在皇宮中不可避免地邊緣化,不能引起父親乾隆帝過多的重視和關愛。

皇六子永瑢,生於乾隆八年(

1743年),生母是漢人蘇氏,時為乾隆帝純妃。永瑢還有同母兄皇三子永璋。永瑢兄弟母家是漢人(後來才抬滿洲正白旗),所以他和四哥永珹一樣,地位相對於其他皇子來說比較尷尬,在乾隆帝早期的皇儲人選中,永瑢兄弟不會進入父親乾隆帝的法眼,以皇子身份逍遙富貴一生,就是他們將來的人生路途了。

乾隆帝繼位之初,一心想立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為儲君,因此遵循父親雍正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立皇次子永璉(皇后長子)為儲君,可惜永璉被立為皇儲後不到三年就在乾隆三年(

1738年)夭折了。乾隆帝不死心,即使皇后尚未誕育嫡子,他也不肯從其他皇子中擇賢立嗣,一定要等待皇后再次誕育嫡子。

乾隆

十一年(

1746年)四月初八,經過八年漫長等待,皇后富察氏終於為乾隆帝誕育下皇七子,也是嫡次子。乾隆帝因為再獲嫡子而大喜過望,迫不及待地在當年九月為嫡次子賜名“永琮”。“琮”是古時帝王

祭祀用的玉杯,

有承繼

含義

所以永琮的名字

寓含

皇位傳承

之意

顯露無疑

乾隆帝本來準備等永琮稍長之後,即擇吉日再次秘密建儲,正式冊立永琮為皇儲。可是永琮也步了其兄永璉的後塵,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惡化,於除夕之夜不幸夭折,年僅兩歲。乾隆帝立嫡之夢再次破滅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十三年(

1748年)三月,因小兒子夭折而悲痛萬分的皇后富察氏心氣鬱積無法釋懷,導致憂鬱成疾,在隨同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病逝于山東德州。髮妻的去世,使得乾隆帝斷絕了再獲嫡子的期盼。

接連失去嫡子和嫡妻,乾隆帝情緒變得極度的痛苦和暴烈,更把心裡的悲傷轉化為沖天怒火,發洩到其他人身上。在帶著富察氏皇后靈柩回京時,乾隆帝對於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的迎接舉哀態度極度不滿,大發雷霆,把心中的怒火都發洩到兩個庶子身上,暴怒下立誓“此二人斷不可承襲大統!”剝奪了永璜、永璋的繼承權。永璜因此驚嚇成疾,一蹶不振,兩年後早逝,永璋也鬱鬱寡歡,渾渾噩噩地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去世了。

因為同母兄永璋的牽連,所以年幼的永瑢也在乾隆帝心中失去了原本就不是很高的位置,同時其生母純貴妃久病不愈,體質羸弱,不能常常侍奉於乾隆帝駕前,也逐漸失去皇帝的聖心。母子皆失寵的永瑢在宮中地位尷尬,對皇儲之位遙不可及。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帝在為皇子時,對於父親雍正帝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力打擊迫害皇室宗親的行動歷歷在目,內心也頗不以為然,認為父親對宗族太過於嚴苛無情,所以暗自用心自己登基之後將改善宗室之間的關係。

乾隆元年(

1736年),乾隆帝登基不久,就為當年被雍正帝打擊迫害的諸叔平反,釋放了關押的

十叔允?

十四叔允禵

以仁德寬厚的面貌向宗族示以善意,以此舉團結整個皇室,加強宗族凝聚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去世,沒有子嗣。乾隆帝在次年把剛剛成婚的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允禧做為嗣孫,降等承襲了允禧的爵位,成為貝勒,後來晉封郡王、親王。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七月,乾隆帝十二叔履親王允裪去世,也沒有子嗣,乾隆帝再次“大方”地把皇四子永珹過繼出去,成為允裪的嗣孫,降等承襲了履郡王爵位。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表面上看,乾隆帝接連過繼兩個皇子給宗室,是為了團結皇族,撫平父親雍正帝當年苛待宗室的創傷。但是乾隆帝在過繼兒子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多歲快六十的人了,在世的皇子也不過七八人而已,乾隆帝本人雖然一貫以身體康健自誇,但是也不會自大到認為自己還可以生許多的兒子,並把承襲皇位的人選寄託在尚未出生的兒子們中(實際上,乾隆帝在過繼永珹之後,也只生了皇十七子永璘一個兒子),要是這樣的話,也太小看自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了。

那麼,隱藏在乾隆帝

“慷慨”過繼皇子給無後宗室的舉動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這其實隱含著乾隆帝心中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終極目標——“立嗣!”乾隆帝雖然失去了“立嫡”的機會,但是還可以遵循“立長”原則,依照傳統再立儲君!

前面已經分析過:乾隆帝長子永璜、三子永璋遭訓斥後鬱鬱而終、次子永璉早夭,排面靠前的幾個皇子都不在人世了,而繼後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年紀尚幼,乾隆帝也並不把他當做天生的嫡子看待,如果乾隆帝要再次立儲的話,只有從年長的幾個皇子: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之間選擇。而永瑢為人文弱,不識弓馬騎射,文才雖強,武技方面確實是提不起來,在遵循先祖

“騎射立國”傳統的乾隆帝看來,只要還有其他選擇,永瑢這樣的文弱書生就不會被考慮進儲君人選。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至於皇四子永珹,因為之前三個哥哥都去世了,所以他是實際上的皇長子,如果按照

“立長”原則,那麼被寫入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的人名就是他。但是永珹母家地位低下,又屬於外族歸附,所以乾隆帝除非沒有選擇,才會把皇位傳給這個並不十分出眾的庶子。而乾隆帝心中早就有了屬意的儲君人選,永珹因此也被排除在嗣君人選之外。為了給後乾隆帝中意的儲君騰位置,皇四子永珹也被乾隆帝過繼出去,空出了實際上的皇長子名份,給後來者鋪路。

而這個“後來者”,就是乾隆帝的皇五子——永琪!

皇五子永琪,生於乾隆六年(

1741年),生母海貴人

珂里葉特氏

海佳氏

雖然位份不高,但卻是出身正黃旗滿洲。乾隆帝諸子母族中,大多出身內務府包衣或者漢妃、朝鮮妃子,只有原配富察氏、繼後那拉氏、及晉封為愉妃的

珂里葉特氏

出身滿洲(舒妃也是,不過所生皇十子早夭,不再敘述)。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所以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加以青睞,尤其是嫡子永璉、永琮相繼夭折後,雖然乾隆帝公開說過: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

”表示自己一心立嫡屬於非分之想,但是暗地裡乾隆帝從來沒有放棄過按照漢家傳統“立嫡立長”的原則再立皇儲的念頭,皇五子永琪,就是他著重考察的目標。

永琪不負皇父乾隆帝的期盼,長大後品性仁厚、恪守孝道,

聰慧

沉穩

,博學多才,

乾隆帝最注重的騎射功夫也是出類拔萃,遠遠超過其他皇子,表現十分突出。乾隆帝在暗中考察中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白費心,心中基本篤定下一位秘密建儲的嗣君人選就是永琪了。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乾隆帝先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為嗣孫,先期為永琪鋪下第一塊路基。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四,是永琪生母愉妃五十歲生日,永琪奉皇父之命到圓明園為生母祝壽,並留居別院。五月初五,乾隆帝在圓明園居九州清晏殿準備舉行宴會,招諸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們共度端午,但圓明園內突發大火,並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千鈞一髮之際,是居住最近的皇五子永琪及時趕到,不顧火勢兇險以身體撞破九州清晏殿大門,背起慌亂中的乾隆帝迅速逃離了火海。此事過後,乾隆帝除了內心極度震撼之外,也更加欣賞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決勇敢的品性,秘立永琪為皇儲的心意愈發堅定不移。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十一月,九州清晏殿火災之後半年,乾隆帝下定決心,把在世的長子——皇四子永珹過繼給剛剛去世的十二叔履親王允裪為嗣孫,給了永珹郡王爵位的同時也從宗法上取消了他實際上的皇長子地位。這樣,皇五子永琪就成為乾隆帝的皇長子,從而獲得了被秘立為儲君的合法地位。

乾隆三十年(

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歲的永琪被冊立為榮親王,這是乾隆帝在位時第一位生前獲封親王的皇子,而獲此殊榮的皇子一共也只有四位(另外三位是皇六子質親王永瑢、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即嘉慶帝),而後三者獲封親王,都是二十多年後的事了。)不出意外的話,永琪的名字已經無限接近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鐍匣內詔書的內容了。

可就是出了意外!晉封榮親王不過兩個月,永琪就莫名其妙地患了

附骨疽

骨結核

),

乾隆帝心急如焚,命太醫院用心醫治。但是病勢迅猛,經多方醫治也無法消除病根,永琪於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三月初八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六歲。乾隆帝“立長”的願望也終究落空,這對於步入老年的乾隆帝來說,不啻為最沉重的打擊,老皇帝的精神幾乎崩潰。

二十多年後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邁的乾隆帝即使已經確立了儲君、宗廟有託,但在想起自己早逝的愛子永琪時,還感慨唏噓,哀痛不已:“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將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朕乃不勝痛惜矣!”

乾隆帝過繼兩個兒子給宗室為嗣子背後的考量

綜上所述,乾隆帝將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早早過繼出去的真實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自己所鍾愛的皇五子永琪讓路,好讓永琪以實際上的

“皇長子”身份得以被秘立為儲君。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說冥冥之中天註定,乾隆帝一片苦心,隨著永琪的英年早逝而化作一場空,他的建儲之路還要歷經幾番磨難和煎熬,才能最終達成。

不過,即使乾隆帝沒有把永珹和永瑢兄弟過繼出去,他們也沒有那個福分能夠成為皇父的繼承人,得以承襲大統:永珹過繼後,薨逝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時年三十九歲。永瑢過繼後,薨逝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時年四十八歲,差兩個月沒有趕上皇父的八旬萬壽。從另一方面說,也幸好乾隆帝沒有選擇他們作為繼承人,假如永珹、永瑢被選中秘立為皇儲,然後又薨逝在乾隆帝之前的話,那麼年近八十的老皇帝是否還能承受得住儲君人選接二連三地夭折或者早逝的打擊,都是個未知數,乾隆年號能不能延續到六十年,那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