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都說人紅是非多,他是皇帝跟前的紅人卻不遭人忌;都說功高震主,他居功至偉而主不疑。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上次寫韓信之死,有網友評論說“太平本是將軍作,不許將軍見太平。”我看了之後覺得不無道理,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體制下這句話幾乎可以說“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天下若被當作皇帝的私產,就不可能對功高者不疑;但我回復這位網友說“郭子儀是個例外”。

是的,郭子儀生時備受寵信,榮耀尊貴,死後被尊太師、諡號忠武,流芳千古。如此這般,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似乎只有他一人做到。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中這樣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始終,人道之盛,此無缺焉”。甚至連“千古一帝”康熙帝都評價道:“自漢唐以來之勳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非其得於天者獨厚也,良由篤棐謙沖,不敢以功業自矜,故能終身顯榮,聲施後世”。

那麼郭子儀作為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呢?

1、大器晚成

雖然郭子儀是一代名將、千古一臣,但他並非少年得志,而是大器晚成。

郭子儀生於公元697年,武舉出身,安史之亂爆發之前一直未受重用。

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率領20萬大軍殺奔中原。緊急關頭,唐玄宗提升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是郭子儀第一次被重用,此時郭子儀已經58歲了。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之後,郭子儀率兵東討安祿山叛軍。不久,郭子儀收復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雲中、馬邑,開通東陘關,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此後,雖幾經周折,但郭子儀作為平叛主力,與安祿山和史思明叛軍進行了多次戰鬥,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

2、單騎退兵

僕固懷恩本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大唐名將,安史之亂初,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及其以東地區連敗叛將高秀巖、薛忠義等部。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僕固懷恩全家死難者達46人,同時三個女兒犧牲個人幸福為國遠嫁和親,可謂滿門忠烈。

然而,這樣一位名將最終卻因宦官駱奉先朝廷誣告與回紇勾結而被逼在謀反,並且在謀反之路上越走越遠,被史學家記入“叛臣傳”。

公元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去世,引回紇、吐蕃、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郭子儀率兵抵禦。此時,郭子儀已經68歲高齡,卻上演了一場單騎退兵的好戲:隻身說退回紇軍隊,破壞吐蕃、回紇聯兵,並擊潰吐蕃,最終穩住關中。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當時回紇兵幾十倍於郭子儀部將城牆圍住,郭子儀親自上陣。回紇兵得知郭子儀和唐代宗沒死之後,說道:“我們被僕固懷恩給騙了。”郭子儀於是派人對回紇人道:“過去你們不遠萬里,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長安、洛陽,我們和你們共過患難。現你們都拋棄舊友,幫助叛變臣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回紇人回答道:“我們本來以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麼會來這裡。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郭子儀便要出城相見,部下紛紛勸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我們無法抵敵,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說完邊命人喊道“郭令公來了!”邊率幾十名騎兵出城,面見回紇首領道:“我們曾一起共患難,怎麼如今把這交情給忘了?”回紇人都放下兵器下馬跪拜,並道:“果然是我們的父輩。”郭子儀就喊他們一起喝酒,送綢緞結交,發誓和以前一樣友好,接著說道:“吐蕃本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無端侵略,是不認親人。吐蕃的馬牛佈滿幾百裡地,諸位如果反戈攻擊吐蕃,就如同拾取一樣,這是上天的恩賜,不能失去良機。況且逐走異族獲取實利,和我國繼續友好,不是一舉兩得嗎?”回紇人於是答應退兵。

郭子儀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單騎說服回紇人退兵,其果敢和計謀令人歎服。

3、綁子請罪

有一則“打金枝”的故事廣為人知,而其中的主角便是郭子儀之子郭曖和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

昇平公主是唐代宗嫡長女,於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七月下嫁郭子儀之子郭曖,二人在長安光順門行冊禮。據說小兩口濃情蜜意十分恩愛,但昇平公主有時也難免刁蠻任性。

郭子儀七十大壽之日,昇平公主自持皇家身份不前往拜壽,兄嫂嘲笑郭曖懼內,令郭曖顏面盡失。郭曖藉著酒勁怒火沖天地回去與公主理論,一怒之下不僅動手打了昇平公主,還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聽後,倒也不拉偏架,反而勸慰公主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說完便命公主回去了。郭子儀聽說此事之後,將郭曖五花大綁帶到殿上請罪,代宗卻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豈不聞民諺‘不痴不聾,不做家翁’,何必非要斷出個是非來?兒女之事,睜隻眼閉隻眼,令公不必較真”。

郭子儀於是將郭曖帶回府中,命人重責幾十大板,昇平公主不忍,向郭子儀求情,這才作罷。此後郭曖和昇平公主重歸於好。

郭子儀處事之圓融高妙,由此可見一斑;而代宗一句“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的俗語也表現出他對郭子儀的深信不疑。

4、任勞任怨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郭子儀先後侍奉過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四位皇帝未必對郭子儀全然信任,要不然郭子儀也不至於一次又一次被解除兵權。但郭子儀和僕固懷恩、來瑱等人的下場不同,僕固懷恩被逼反叛、來瑱被殺。所以“功高而主不疑”可以說是對郭子儀一生結局的說明,而非過程的寫照。

郭子儀之所以能夠做到“功高而不震主”,使四位皇帝對他沒有起殺心是因為他任勞任怨、從不矜功自伐,失勢之後不抱怨,被誣陷也不辯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處處以朝廷利益為重。

郭子儀深知君心難測,所以從不抗旨、不忤逆聖意(這一點郭子儀似乎比岳飛高明不少),以免遭讒言所害,在處理與皇帝的關係時,郭子儀的策略就是以義來體現忠,不與皇帝形成任何的對抗,不讓皇帝對自己存有任何的不放心。當朝廷解除他兵權的時候,他就安心在家賦閒,當朝廷需要他領兵禦敵之時,他也毫不猶豫的奔赴前線。《舊唐書·列傳第七十》記載:“時方握重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徵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

5、不惡小人

郭子儀善於處理與小人之間的關係,即便和魚朝恩、程元振、盧杞等輩來往,郭子儀也能虛於應付、妥於周旋。面對小人,郭子儀選擇主動避讓,而不形成直接衝突,不激化矛盾。在處理與宦官魚朝恩和盧杞等人關係的過程中,郭子儀的策略非常值得借鑑。

據說宦官魚朝恩對郭子儀一直嫉恨,趁郭子儀抵禦吐蕃時派人挖了他的祖墳,大家都擔心郭子儀可能會因此造反。郭子儀入朝之後,唐代宗告訴他祖墳被挖之事,沒想到郭子儀竟對唐代宗哭著說道:“我長時間帶兵,在外面經常會出現士兵挖其他人祖墳的情況,而我沒辦法制止,現在我家的祖墳也被別人挖了,這不是有人故意要害我,而是上天的報應啊!”後來,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奸相元載欲再次挑起二人矛盾,就派人對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郭子儀的部下聽了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郭子儀又如此這般說了一通,把魚朝恩感動的都哭了,此後再也不跟郭子儀過不去了。

晚年郭子儀在家養老時,遇賓客拜訪,郭家內人均無須迴避。但有一日,盧杞登門拜訪,郭子儀卻立刻讓家人迴避。家人不解,盧杞走後便問,郭子儀答:盧杞此人相貌醜陋,你們看見難免會議論嘻笑。盧必定懷恨在心,一旦大權在握,追憶前嫌,郭家必定會有大難。後來,盧杞成為唐德宗寵臣,在他未發跡時嘲笑輕看他的人皆遭到報復,唯獨對郭家卻禮儀有加。

古話說“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郭子儀深諳此理,因而儘量避免得罪小人,最終也成全了自己。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這位不僅能在戰場上立下不世之功,還能在險惡的官場上功成身退的一代名將以85歲的高齡辭世,是為千古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