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楊家將的英雄故事,早在北宋中葉就已經在民間開始流傳。北宋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敢”。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南宋時,民間藝人把它編成話本;到了元代,又以雜劇形式出現。明中時以後,民間文學家又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再創造、把它改編成歷史演義小說,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和紀振倫的《楊家府通俗演義》相繼問世,使楊家將的故事有了初步定型,同時也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如;原北漢將領楊業(楊老令公)在宋將潘美(潘仁美)攻打太原城的戰鬥中,射中潘美一箭,再加之楊七郎在擂臺比武中打死了潘美之子,因而,潘美一直忌恨楊氏父子,公報私仇。最終使楊業陷於兩狼山遼軍重圍之中,楊業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碰李陵碑而死。這一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故事畢竟不能代替歷史。

史書記述:自楊業父子歸順宋太宗以後,太宗鑑於楊業

“老於邊事,洞曉敵情”,

就任命他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兼三交(今太原市北)駐泊兵馬部署(前線指揮官),歸三交都部署(邊防軍總司令)藩美指揮。二人負責山西雁門關一線宋遼邊境的守衛之事,通力合作,互相支援並沒有發生什麼矛盾糾葛。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下令分東、西、中三路出兵攻遼,約定最後會師幽州(今北京),並指定播美為西路主將,楊業為副。在北伐中,楊業屢立戰功,出兵僅兩個月就收復了雲(今大同)、應(今應縣)、朔(今朔縣)等四州。兵鋒直抵桑乾河。可是,由曹彬率領的東路軍在岐溝(今涿縣西南)吃了敗仗;中路軍聞訊,不戰而潰。宋太宗急令新收復的四州官民內遷代州,由潘美、楊業負責掩護。

遼將聞宋軍後撤,迅速集中十萬精兵乘勢進攻。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楊業建議潘美釆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出兵應州,乘遼軍掉頭應戰,兵力分散之際,聚殲其部分精銳,藉以掩護雲、朔兩州人民安全南遷。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由於潘美和監軍王侁嫉妒楊業,陰謀搞垮楊業的部隊,堅持命令楊業出兵雁門、收復寰州。甚至王侁用激將法刺激楊業說:

“將軍平日號稱無敵,如今碰上敵兵,你卻不肯接戰,莫非是別有用心嗎?”

楊業無奈,只好點令本部人馬攻打朔州。臨行前,他和潘美約好,預先派一千名弓弩手埋伏在陳家谷口(今朔縣南)的兩側,等他把遼兵引到谷口,左右夾攻,給敵人以殲滅性的打擊。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楊業率少數人馬和遼軍從拂曉戰至黃昏,果然把遼兵引到陳家谷口,但此時潘美和王優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知大勢已去,返身死戰,拼命衝殺。然而,由於眾寡過於懸珠,宋軍傷亡慘重,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七十三歲老將王費都壯烈犧牲。楊業本人身帶數十處創傷,仍堅持戰鬥,最後,因戰馬重傷,不能行動,在朔縣附近的狼牙村被遼軍俘獲。《東都事略·楊業傳》記載楊業慨嘆地說:

“業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

於是絕食三日而死。事後,宋太宗削去潘美三個虛銜,把王侁革職以示處分。

還原"楊令公"楊業之死真相,潘仁美雖有罪,但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從以上史料而言,逼楊業於死路的“奸臣”,總指揮潘美罪責難逃,但更重要的罪魁應該是凌駕於總指揮之上的監軍王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