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我”這個字代表著第一人稱,在當今社會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書面文字中,以“我”來表達主觀認識是一種普遍行為。不過,倘若我們穿越回古代,與人交談或寫信時用“我”這個字自稱,難免會被古人視作失禮。

在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上,“我”字就已經存在,算下來已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了。在甲骨文中,“我”所指代的並不是第一人稱,而是用來處決犯人、屠宰牲畜的武器“大斧”。“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從戈從禾。禾,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從我。,古文我。五可切。注:徐鍇曰‘從戈者,取戈自持也。’”

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到了東周時期,“我”字的原始含義已經隨著冷兵器的進化而退出歷史,時人處決罪犯和宰殺牲口時,已不再使用大斧。因此,當時間來到漢唐兩朝,“我”字的含義已發生劇變,由兇器變成了第一人稱的代名詞。

不過,雖然這個字的含義已與現代無異,但畢竟它曾指代過奪人性命的兇器,所以,人們很少用到這個字。若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以“我”自詡,那麼,這個人肯定會被大夥嘲笑的。既然不用“我”來自稱,那麼,古人用哪些字來表達第一人稱呢?

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如果是皇帝、天子、諸侯等處於統治階層巔峰的人,會用“寡人”、“孤”、“朕”來自詡。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這三個稱呼的使用情況:

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穀”。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戰國七雄雖自僭號稱王,仍自稱“寡人”,而不用周天子專用的自稱“予一人”。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到了東漢時期,袁紹在給公孫瓚寫信時,就用到了“孤”這個自稱。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

至於“朕”這個自稱,是秦始皇發明的。當時的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建立了繼兩週以後首個統一政權。在嬴政看來,自己與其他統治者截然不同,功績足可媲美三皇五帝,所以,他首次採用了“皇帝”這個叫法來稱呼自己。

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既然是統治者御用的稱呼,凡夫俗子自然沒有資格使用。普通人不論是在言談還是書寫時,都禁止用到“寡人”、“孤”、“朕”這些專有名詞,否則,必將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唯一的例外,恐怕只有史官。

平頭百姓的自稱比較簡單,早期是“餘”“吾”“予”等字,漢唐以後又多了“小人”、“在下”、“不才”、“鄙人”、“僕”、“某”等自稱。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唐兩朝的人還是比較謙恭的。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後來又出現了“小可”、“小生”、“晚生”等謙稱(多用於讀書人的自稱)。

在父系社會的影響下,我國古代大多數朝代的女子地位非常低,所以,女性的自稱相當卑賤,甚至,有諷刺的意味。如“賤妾”、“奴婢”等,都是女性的自稱。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本小姐”一類的自稱,實際上,這是編劇胡編亂造的。若有古代女子敢使用這種自稱,往往會被視作不守婦道。

如果是服務於朝廷的官員,則多以“臣”來自稱。在一些清宮劇中,大臣們往往會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其實,這是不嚴謹的。“奴才”這個自稱,是依託於八旗制度而出現的。也就是說,只有那些非皇親國戚的滿族官員,才有資格自詡“奴才”,漢官根本沒有資格用“奴才”這個稱呼,夠諷刺的吧。

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總而言之,在民國以前很少有人會在公共場合用到“我”這個字。

當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總有例外出現。

北宋時期,就有個姓許的奇人,不論在何人面前,他都以“我”來自稱,從不知謙稱為何物。時人對許道士的這種做法嗤之以鼻,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許我”。賈魏公聽說了此奇人的軼事後,特地派人請他來府上做客。

誰知,看門的小吏狗眼看人低,將許道士攔在門外。許道士沒有得到禮遇,扭頭就走。賈魏公後悔不已,忙再派使者請他回來,誰知許道士竟一去不復返了。賈魏公感慨道:“許道士一生無愧於人,無求於人,所以,他根本不會為權貴折腰啊!”

除了許道士之外,還有個敢以“我”自居的狂放人士,他便是大唐詩仙李太白。在他的詩句中,我們能頻繁地看到“我”這個字,如“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等。

不愧是唐朝最牛的詩人,文采和豪情到了李白這種程度,估計當時也沒人敢嘲諷他不守禮儀。

在中國古代,這些"稱呼"普通人根本不管亂叫,一不小心小命難保

當然,不論是“我”還是其他自稱,都只是代表第一人稱的詞彙罷了。生於現代的我們,完全無需考慮繁縟的禮教,方便即可。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