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民族英雄。是司馬遷在他的鉅著《史記》中著力塑造的悲情英雄。司馬遷單獨為李廣寫了一篇傳記,司馬遷用飽含感情、妙筆生花的文字,描繪了李廣充滿傳奇和悲劇色彩的一生,對李廣的遭遇表示出非常的同情,對李廣的功績也給了非常高的肯定。為人們刻畫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悲情英雄形象。

到了唐代,隨著邊塞詩、軍旅詩的興起,詩人們對李廣給與了極多的關注,寫下了大量的詩篇。筆者選取了十三首古詩(唐十二首、宋一首),結合《史記》的描述,分享給大家:

一、李廣射虎

據《史記》記載,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他的祖先是秦朝時期的名將李信。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李信年輕時勇敢、堅強 ,是秦國少壯派中很有作為的顯赫人物,同時也是秦王贏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李信曾經率領秦軍擊敗燕國的太子燕丹,在與老將王翦攻打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一開始是一路凱歌,後來被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打敗。

李信家族的後人,繼承了他的尚武精神,把騎射本領世代傳承下來。到了李廣這一代,李廣長得身材高大強壯,胳膊像猿猴的一樣又粗又長,十分強壯有力,天生就是騎馬射箭的好材料。遺傳的基因優秀,加上刻苦的訓練,李廣更是把騎射功夫練到了極致。

有一次,李廣出去打獵,看見草叢中臥著的一塊巨石,以為是老虎,李廣大吃一驚,急忙發箭射它,等了一會兒,發現老虎沒有動靜,過去一看,原來是塊大石頭,箭頭已經深深地沒在石頭裡了。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在他著名的詩《塞下曲》裡,是這樣描寫這件事的: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詩聖杜甫在《曲江三章》第三章裡寫道:(仕途不暢)我願意穿著短衣騎著駿馬,追隨李廣的足跡,射殺猛虎以度過餘年。

自斷此生休問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將移往南山邊。

短衣匹馬隨李廣,

看射猛虎終殘年。

二、生不逢時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李廣精通騎馬射箭,又勇敢善戰,所以他斬殺匈奴首級很多,戰後因功被任命為漢中郎。中郎就是皇帝的侍從,在宮中就是值班守護,外出就是貼身護衛,根紅苗正的人才有這個資格。漢文帝很喜歡年輕的李廣,就讓他做自己的武騎常侍。李廣曾經多次跟隨漢文帝去狩獵,格殺了很多猛獸,漢文帝嘆息地說道:“可惜呀,李廣,你沒遇到好時機,假如讓你生在漢高祖時代,憑你的本領,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宋朝的文學家,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寫了一首詩《李廣》,抒發了對李廣生不逢時的感嘆。

李廣才非衛霍儔,

孝文能鑑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戰,

何待高皇萬戶侯。

三、飛將的由來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升任隴西都尉,不久又改任騎郎將。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負責輕騎兵,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今山東鉅野)城下,李廣英勇奮戰,奪取了叛軍的軍旗,立下了大功,從此,李廣的名聲開始顯揚起來。

後來李廣被調為上谷太守,開始了李廣獨當一面的將軍生涯。在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李廣歷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七個郡的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在聽說李廣擔任右北平太守的時候,他的名聲讓匈奴人聞風喪膽,匈奴人極為恐懼的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一直躲避李廣,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大唐的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出塞》,嘆息唐朝沒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大將,以至於外族入侵。(這首詩我上學的時候,老師說飛將是指李廣,後來有的說法是指衛青,還有說是指衛青、李廣二人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漢景帝時期,李廣擔任上郡太守,漢景帝派一個很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

有一天,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出了軍營後,就在大草原上縱馬馳騁。很不巧,遇到三個匈奴人,雙方就交戰起來。

那三個匈奴人箭法高超,先射傷了宦官,接著把那幾十名騎兵全部射殺。這位宦官好不容易逃回到李廣跟前,把情況跟李廣一說,李廣立刻斷定:“這一定是匈奴中箭法高明的射鵰手,看我給你報仇。”

於是李廣帶著一百名騎兵,急忙去追這三個人。走了幾十裡,發現了那三個人,沒有騎馬,在徒步行走。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然後親自發箭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了一人,一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等李廣的手下捆綁好俘虜,卻發現匈奴有數千騎兵跟了過來。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大吃一驚,急忙停下佈陣,準備迎戰。

李廣對手下說:“我們距離大軍幾十裡,離匈奴人這麼近,如果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我們就全完了。現在我們如果留下,匈奴人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

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大約二里地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不解地問道:“匈奴人離得這麼近,如果攻過來,怎麼辦?”李廣說:“那些匈奴人本以為我們會走,現在卻不走,可以使匈奴人更加堅信,我們是來誘敵的。”

過了一會兒,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向前,李廣立刻上馬賓士前去,一箭射死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

這時剛好天黑了,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半夜時分,匈奴兵擔心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偷偷地全部撤走了。天亮後,李廣他們毫髮無損地回到大軍駐地。

和杜甫關係友善的成都尹、劍南節度使、也是詩人的嚴武,在擊退吐蕃的大舉入侵,保衛西南邊疆的戰鬥期間,以這個故事為題材,寫了一首詩《軍城早秋》:抒發了自己面對強敵,指揮若定的大將風采。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而嚴武的上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同樣也是詩人的高適,他被稱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面對吐蕃的入侵,屢戰屢敗,喪師失地,迫不得已,唐肅宗派嚴武接替高適,二次入蜀。高適哀嘆自己沒有遇到李廣這樣能夠征戰沙場的將軍,以至於兵敗,他在《燕歌行》寫到: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

至今猶憶李將軍。

五、霸陵醉尉

公元前129年,李廣奉命從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出擊匈奴,卻遭到匈奴的重兵包圍,部隊損傷慘重,李廣被活捉了。匈奴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要把李廣活著送回來。”

李廣當時受傷,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裡躺著。走了十幾裡,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策馬向南賓士幾十裡,又遇到他殘餘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用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最終得以逃脫。

回到京師後,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斬,幸而當時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出錢來贖罪。李廣繳了一大筆錢,被削職為民,總算撿了一條命。李廣就在老家居住了幾年,有一天,李廣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下飲酒,夜深了才回來,走到霸陵驛亭時,遇到了喝醉了的霸陵尉,他按照規定,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便讓李廣在驛亭住了一晚上。

過了不久,匈奴再次入侵,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右北平太守韓安國。於是,漢武帝下詔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要求霸陵尉同去,一到軍中,李廣就下令斬了霸陵尉。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唐太宗凌煙閣的第一功臣,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以這個故事寫了一首詩《灞橋待李將軍》:

颯颯風葉下,遙遙煙景曛。

霸陵無醉尉,李將軍。

唐代詩人胡曾同樣也以這個故事寫了一首詩《詠史詩·霸陵》:

原頭日落雪邊雲,

猶放韓盧逐兔群。

況是四方無事日,

霸陵誰識舊將軍。

六、愛兵如子

李廣愛兵如子,在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的部隊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

李廣為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

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閒居時就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到食物,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效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前面提到的大詩人高適,深有感觸,寫下了《送渾將軍出塞》稱讚李廣愛兵如子:

銀鞍玉勒繡蝥弧,

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

衛青未肯學孫吳。

七、殺降不祥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起封侯的事來,李廣問道:\“自漢朝開始反攻匈奴以來,大小的戰鬥我沒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軍官,有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因為攻打匈奴立有軍功,有幾十人被封侯。我的才能不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說:\“將軍回想一下,你可曾有過悔恨的事嗎?\”

李廣想了想回答說:\“我在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誘騙了他們,有八百多人向我投降,我用欺詐手段一天把他們殺光了。一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

王朔說道:\“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對於李廣沒有被封侯,唐朝的詩人們為此憤憤不平,寫了許多詩。初唐著名的詩人陳子昂,他是初唐詩文革新主要人物之一,在他的《感遇詩》因為沒有給李廣封侯,而為大漢朝蒙羞: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

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詩仙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為李廣沒有封侯而憐惜:

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貴。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詩聖杜甫在《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替李廣叫屈:

使君高義驅今古,

寥落三年坐劍州。

但見文翁能化俗,

焉知李廣未封侯

八、李廣之死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多次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出塞以後,衛青捉到俘虜,透過審訊,知道了單于居住的地方,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趕,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合併,從東路出兵。

東路稍微繞遠,而大軍行軍途中水草也少,勢必不能集結趕路。因此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部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竟調開我走東路,再說我從年輕時起就和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機會和單于直接對敵,我願居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也是密受漢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派他與單于對敵,怕達不到原來的期望。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位,此時作為中將軍隨從衛青,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對付單于,所以調開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知道這個情況,親自向衛青表示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聽,派長史下文書給李廣的幕府命令說:“急速帶領部隊按照文書中的指示去辦。”

悲情的英雄、難封的李廣,西漢的名將,透過十三首古詩,瞭解一下

李廣十分惱怒,沒有向衛青辭別就出發了,他帶領士卒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後從東路進軍。由於軍中沒有了嚮導,迷失了道路,延誤了約定與衛青大軍會師的時間。

衛青派長史拿乾糧和酒送給李廣,並問李廣、趙食其二人的迷路情況,準備上書給朝廷詳細彙報軍情,但是李廣沒有回答。

衛青派長史急催李廣的幕府接受傳訊,李廣對長史說:“眾位校尉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現在我自己去接受訊問。”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年輕到現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這一次幸而隨大將軍出征和單于接戰,可是大將軍調我部走繞遠的路,而且又迷了道,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再說我李廣現已六十多歲了,再也不能受那些刀筆之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的軍士、大夫等全軍都哭了。百姓聽說李廣死,都為他流淚。

大詩人王維在《老將行》裡認為衛青不敗是得到了蒼天的寵幸,李廣不被封侯是時運不濟,不被蒼天眷顧:

漢兵奮迅如霹靂,

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

司馬遷在傳記的最後這樣評價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見到李將軍,樸樸實實像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李廣那忠實誠懇的心地使士大夫們感到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友們,透過這篇文章,您認為司馬遷筆下描述的悲情英雄李廣客觀、準確嗎,有沒有夾雜個人情感?唐朝的詩人們為什麼突然對李廣產生濃厚的興趣,留下眾多的詩篇?李廣難封的原因是緣數奇,還是李廣自身的功勞不夠呢?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