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樣一句話:“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年羹堯,康熙時期嶄露頭角,在朝堂上表現優異,妹妹年氏嫁與雍親王,在雍正帝即位之前就給予其很大助力,之後更是戰功累累,平定青海後被雍正稱為“恩人”,寵信程度無以復加,而後逐漸驕縱,不僅私下結交大臣,還透過手中職權大肆斂財,雍正三年,對其開始大加斥責,不久之後便革去其官職,賜死獄中。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古代官員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伴君如伴虎”,古代君王至尊對於權力的渴求是最強的,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們往往身上自帶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自古以來,一個王朝的誕生與覆滅往往在長達很長一段的戰爭中才能結束,而王朝的君王在此之前,不可避免的必須要南征北戰,而這個時候,身邊一旦有個擅長打仗的將領就會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

這些將領在協助君王取得天下之後就會獲得加封受賞,這些大臣長久陪伴君側,對於他的一言一行以及為人處世異常熟悉,因此對於這些知曉自己所有糗事與不足的大臣們,皇帝往往會在天下太平之後漸漸對其豎起戒心,甚至會尋找大臣的錯漏,更有甚者會因此被殺,比如歷史上的朱元璋還有劉邦等人就是過河拆橋的典型案例。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人物,從一介草民逆襲成為一代王朝的君主,因為其出身平平,所以朱元璋對於權力的渴望極其強烈。在這之前,一位名叫徐達的大臣,是陪伴朱元璋征戰多年的好友兼左膀右臂,年幼時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並且不止一次救朱元璋於水火。

成為皇帝之後,朱元璋變得患得患失,總是擔心會有人發起政變奪走皇位。一次徐達後背長了一個大癤子,朱元璋前去探望的時候忽然看見徐達床上放了一本兵書,於是心中一跳,立馬吩咐回宮。回宮以後的朱元璋越想越害怕,聽人說背上有瘡的人不能吃蒸鵝,便立馬叫人給徐達送去,果然,過了不久之後徐達就去世了。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歷史上的君王並非都是這樣無情,宋太祖趙匡胤便是特例,也是傳說中的“杯酒釋兵權”的創造者和首位使用者,透過酒宴上的推杯換盞來拉攏這些兵權在握的大臣們,與他們推心置腹地交談,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那麼趙匡胤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張光翰,父親在唐朝末期出任左僕射,自小便家庭生活優渥,在師傅的教導下武藝各方面都非常擅長。而他在這五位之中與趙匡胤的關係是最不親近的一個,只是被封為節度使,沒有受到重用,與其他幾位的境遇差別很大,而他的才能或許是受到趙匡胤忌憚的主要原因。

高懷德是五個人中比較特立獨行的一個,早年跟著皇帝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後來還迎娶了趙匡胤的妹妹,被封為駙馬,榮華一生。最後一個便是石守信,他在這幾位中最受趙匡胤的信任。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后未殺一功臣,一起打拼的兄弟都得善終

君主對待手下的態度與做法能夠側面反映他的心胸與度量,趙匡胤的做法的確讓很多開國皇帝都望塵莫及,在這一點上值得被人稱頌。而在成功之後就對自己的兄弟們殺之而後快,這樣的君主本身就不值得追隨,一個成功且開明智慧的君主,應該懂得御下之術,而不是一味的忘記大臣們對國家的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