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武進學史踐行:行民之所願 做民之所想

江蘇武進學史踐行:行民之所願 做民之所想

整治後的湟裡鎮葛莊村“池只河”煥新顏。武進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張圖,瞭解社群萌娃!”今年下半年,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的各個社群裡,流傳起一張“娃娃地圖”,地圖上清楚了標記了每個社群兒童的數量,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分佈,以及不同類兒童能夠在社群落地的需求。這是武進區婦聯落實學史踐行中,瞭解到社群兒童文體活動的需求不能夠滿足,便走訪摸排各個社群精心繪製的地圖,在“萌娃地圖”的指導下,兒童友好“春安”基地、“春閱”親子閱讀空間、“春樂”園地等兒童公共服務設施應運而生。

自2021下半年開始,武進區各部門學史踐行的成果如雨後春筍般顯現,172個重點民生專案、339件惠民實事、20項66件區級重點民生專案照單“銷號落實”,截至目前,重點民生專案和惠民實事專案完成度均超過90%,其中人才服務產業園、微小水體整治、“左鄰右里”基層法治創新等工作的群眾滿意率超過95%。

食宿全包的“就業驛站” 全方位保障務工人員

在武進區南湖家苑小區,有一個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之家”,37間宿舍容納著200餘名外來務工人員。雖有床鋪,可卻不是宿舍那麼簡單。武進區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錢小花介紹,這個“就業之家”由勞動者驛站、勞動者技能培訓基地、武進人力資源市場南湖工作站三部分組成,為來武進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推薦、技能培訓、臨時食宿、法律諮詢、維權保障一條龍的“保姆式”服務。

“有一個過渡的地方,配套設施好、吃住全免費、工作人員熱情、還能收穫工作經驗。”來自連雲港的楊凱告訴人民網,他於6天前從連雲港市來到常州市武進區,準備去武進某企業工作,但在企業招收前,個人住宿就成了問題,經過朋友介紹,他半信半疑拖著行李來到了驛站。“工作人員對我的事情很上心,前後跑了好幾次幫我對接企業,來回接送我面試,還跟我說就選沒錄用也不要氣餒,武進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和嘗試。”

與楊凱一樣,每天都有新的打工人來到“就業之家”,作為武進區人社部門重點打造的專案,“就業之家”為2900餘名外來務工者提供服務,“外來務工人員不管何時來到這裡,只要向工作人員提供相關資料,驛站就會安排免費的食宿,免費的職業介紹和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透過‘需求+培訓+就業’一體化的模式,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在武進踏實找工作,幸福過日子。”錢小花說。

除了外來務工人員,武進區還打造了江蘇(武進)技能人才服務產業園,分為智慧製造園、軌道交通園、新材料園、醫療器械園、農藝園藝園等八大特色園區,推進人工智慧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等新工種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研發。據瞭解,“十四五”期間,該園將完成160個工種的等級申報認定,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培訓機構、評價機構、技能人才服務機構300家以上,培養技能人才25萬次,鑑定15萬人次,服務技能人才500萬次。

鋪滿鄉愁的小溝小河 成為家門口的“紅色陣地”

“每天晚上飯後,我都會帶著家人去河邊轉轉,天熱的時候,我們會去黨史學習教育展覽館逛逛,看看革命的小故事。”武進區嘉澤鎮成章村的村民王法華說。今年70歲的王法華既是一名老黨員,也是村內河道的河長,負責小微水體管護工作。王法華介紹,成章村是武進區的小微水體示範村,在成章村的小微水體邊上,不時可見講述黨史、村史的展板,一則則小故事讓經過的村民駐足觀看。

武進區水利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秉持“以黨建引領發展,把黨建融入發展”的理念,武進區在多個小微水體示範點附近打造了老百姓家門口的“黨史教育基地”,把黨史展現在露天小公園或者小型展覽館裡,讓紅色教育融入綠色水利中。“今年武進全面啟動小微水體示範村建設,包含成章村在內的20個示範村都同步打造了‘黨史教育紅色陣地’,使得村民可以在茶餘飯後一邊享受水生態建設成果,一邊接受黨史文化薰陶。”

同時,武進區在農村小微水體整治方面還注重將生態景觀融入鄉愁記憶,為水鄉美景看臺增添美麗。“我們在做小微水體連片溝通時,特地保留了河邊的一處古井,並在井邊增設了護欄和石凳,這口井是不少村民兒時的回憶,把井保留下來併為其增添光彩,能夠喚起鄉愁,讓村民在此產生對童年生活的共鳴。”湟裡鎮葛莊村黨總支書記蔣紅明介紹。

今年以來,武進區在常州全市率先啟動小微水體整治計劃,各鄉鎮、街道、開發區共摸排出小微水體4229個,設立500餘名河長。據瞭解,為在治理上尋求突破,武進區水利部門還選取了一批不同型別且具有代表性的小微水體作為試點,開展水質提升專項研究工作,組織專家現場對相關指標進行檢測,針對不同型別的小微水體,制定相應的提升方案,相關的方案和經驗將在全區進行分批推廣,推進小微水體水質改善擴面增效。

法官駐站的“左鄰右里” 推進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來自全國“花木之鄉”武進區嘉澤鎮的種植能手王波忙的起早貪黑,依靠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王波的高矮苗木做成了遠近聞名的品牌。然而6個月前,他的生意卻因一樁官司飽受困擾。

據瞭解,2017年,王波與同村的趙某簽訂土地轉租協議,約定將趙某承包的70畝土地轉租給王波,王波向其支付轉讓費並直接向村委支付土地租金。協議簽訂後,王波認為趙某未將全部70畝土地交予租用,故拒絕支付相關費用。今年4月,趙某將其起訴至武進法院嘉澤法庭,要求解除合同、賠償損失。

官司簡單,背後牽扯的利益卻讓王波傷了腦筋。一方面,他認為租用的土地未按照合同完全交付,可另一方面如果案件判對方勝訴,自己70畝土地上的苗木也面臨嚴重浪費。承辦法官認為,涉土地面積達70畝之多,其上種植有數千棵樹齡超十年的樹木,一旦合同解除,除了會引發數千棵大樹的處置和相關費用的承擔問題,對苗木和土地資源的影響將波及地方經濟發展。

為此,承辦法官來到了嘉澤鎮夏溪村的“左鄰右理”法官服務站。在雙方當事人的見證下,法官邀請村委對爭議土地面積進行了測量與核算。之後,採取村委確定土地使用情況、調解人員緩和雙方矛盾、法官指導調解程序等三方協同的工作模式,最終促使原、被告達成和解。

得益於“左鄰右理”法官服務站,越來越多的矛盾被吸附在基層、消滅於萌芽。今年4月至9月,該服務站共接待群眾156人次,解答各類法律問題78個,化解矛盾65起。

“這些矛盾化解的背後,不僅有法官的努力,更有多元治理力量的共同參與。我們與鎮網格中心、行業協會、婦聯、綜治等多部門均建立了聯動協調機制,同時構建了‘基層村調處組織+鎮司法調委會+駐庭人民調解室+訴訟調解’的四調聯動平臺,以‘左鄰右理’的‘小支點’撬動治理資源的整體融合。”武進法院嘉澤法庭庭長章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