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水滸傳》

中有不少千百年來受用的“潛規則”。

小說中的

高俅

,原本是個市井小民,經原老闆蘇學士介紹去給王駙馬打工,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端王(即宋徽宗),憑藉出色的球技得到端王喜愛,從此平步青雲,成了大BOSS。

高俅因攀附權貴而飛黃騰達,小說中的英雄好漢出了事也是經常找後臺、託關係,才化險為夷。

東京禁軍教頭

王進

得罪高俅,受到迫害後跑到延安投奔

老種經略相公

以求庇護,路過史家莊收了

史進

為徒。史進大鬧少華山後,西去渭州打聽“師傅去哪兒”,偶遇另一個好漢

魯達

魯提轄

告訴史進:“灑家聽得說他(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後來,魯達三兩下打死了惡人鄭屠,地方官員要捉拿兇手,發現魯達上司來頭不小,還得去經略府請示。

那時,魯達早就跑路了。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水滸傳》絕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

魯智深口中所說的“老種”、“小種”,卻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經略相公,是時人對經略安撫使的尊稱,這一職務掌一路軍政之事,類似於現在的軍區司令。

“老種”的原型,是鎮守西北、抵禦西夏的北宋名將

种師道

,“小種”是他的弟弟

种師中

种師道兄弟是種家將的第三代,從仁宗朝戍守西北到靖康之變,

種家將

守護了大宋近一個世紀。

時至今日,種家將的知名度已比不上楊家將、岳家軍等宋代大IP,但在宋代,種家將卻曾經天下聞名,甚至有機會挽救北宋王朝的傾頹,他們在開封圍城時千里勤王,在靖康危局中奮力一搏,化作北宋覆滅前夕一曲悲壯的絕響。

1

種家將的第一代領袖,是种師道的祖父

種世衡

種世衡成名於宋仁宗時的宋夏戰爭,與同時代的大咖

狄青

齊名,也是得到

范仲淹

提拔的人才。

當時,范仲淹受命主管西北軍務,時任鄜州(今陝西富縣)判官種世衡給這位新來的領導準備了一份專案計劃書,說:“延安東北200裡的唐代寬州故地,為戰略要地,可以在這裡築城固守。”

范仲淹本來就主張以守為攻的積極防禦戰略,種世衡的計劃很對他胃口,於是就上報朝廷,讓種世衡在宋夏邊境建一座新城——

青澗城

種世衡率領這支一窮二白的創業團隊且耕且戰,鑿地挖泉,在抵禦西夏軍的同時修築新城。由於朝廷撥的經費不足,種世衡只好四處拉投資,招募商人從各地運送建城所需的貨物,來了就是青澗人。

種世衡治軍深得人心,每次軍中有人生病,他會派自己的兒子專門負責病人的飲食醫藥。為了補充兵源,他鼓勵所有當地吏民參與軍事訓練,不管是敲鐘唸佛的僧人,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都被拉來練習弓箭(“僧道婦人習之”)。

有人飽受徭役之苦,或者犯了法,種世衡就讓他們到軍營學射箭,射中者可以得到減免。

因此,鄜延路一帶的男女老少戰鬥力倍增,一個個拉起弓就能上前線射西夏兵。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種世衡不僅能帶兵,還能用謀略。

西夏

李元昊

手下有一對兄弟大將——

野利旺榮

野利遇乞

。此二人是西夏皇后的叔父(一說兄長),位高權重,以善戰著稱,讓宋軍吃了不少苦頭。

《夢溪筆談》記載,種世衡為了除掉這兩個對手,用了一招借刀殺人的離間計。

先是野利旺榮聽說種世衡不好對付,派了

浪埋

等三人前往宋軍營中詐降。種世衡知道這三個西夏人是臥底,就將計就計,

“與其殺之,不如且款待之”

,暫且給三位新同志安排工作。

之後,種世衡讓一個叫

王嵩

的和尚帶上親筆信,打著大宋朝廷的旗號跟野利旺榮說:

“浪埋等已至,朝廷知王有向漢心,命為夏州節度使,奉錢月萬緝,旌節已至,趣其歸附。”

種世衡還玩起文字遊戲,在包裹裡塞了棗和龜,暗示“早歸”的意思。

野利旺榮一看這封信就慌了,趕緊押著王嵩去見李元昊。此時,李元昊已對野利家族心生猜忌,他把野利旺榮撇到一邊,讓親信

李文貴

假裝成旺榮的使者去見種世衡,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李文貴到宋營後,種世衡當著他的面把李元昊祖宗十八代差不多都罵了一遍,卻誇野利旺榮是個明白人,之後賜予厚禮,並對這位使者囑咐道:“回去告訴你的主子野利旺榮,快點兒來投,不要遲疑。”

李元昊聽完李文貴的報告,二話不說就下令誅殺了野利旺榮。之後,野利遇乞也身陷種世衡的離間計,被李元昊賜死,這哥倆都悲劇了。

種世衡的離間計能夠成功,

一大原因其實是李元昊有意削弱功高震主的野利家族。

在野利兄弟死後不久,野利皇后就被廢。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野利遇乞的遺孀

沒藏氏

竟因容貌出眾,被李元昊收入宮中,成為新任皇后。這不是李元昊第一次為美色所惑,也不是最後一次。

野利兄弟喪命後,西夏軍一時大亂,甚至到了

“不能軍”

的尷尬境地,花了些時間才緩過來。

《夢溪筆談》的作者

沈括

對此評價道:

“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屢立戰功的

種世衡,於1045年病死在邊地。

臨終前,種世衡還抱病帶兵晝夜施工,在西夏和北宋環慶路(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縣)之間修築

細腰城

史載,

“城成而世衡卒”

,短短六字,無限感傷,種家將為大宋盡忠至死的宿命,似乎已在此時埋下了隱秘的伏筆。

種世衡病逝後,范仲淹感慨

“國之勞臣也,不幸雲亡”

,併為他撰寫墓誌銘,稱其

“在邊數年,積穀通貨,所至不煩縣官,益兵增餉,善撫士卒,能得人死力。”

鎮守西北的數年間,種世衡寸土必爭、築城固守的戰略被范仲淹推廣到西北各城。

種世衡半生戎馬,他一生最閃耀的一點,是

得民心

,就連宋夏邊境的羌人部落也受其安撫籠絡,深深懷念他。得知種世衡去世後,羌人酋長連續數日早晚哀悼,當地百姓紛紛畫種世衡之像,為其立祠祭祀。

種家將的傳奇,至此揭開序幕。

有道是

“虎父無犬子”

,種世衡留給大宋的寶貴遺產不只有西北的防線,還有一幫能打仗的好兒子。

種世衡一家被宋人稱為

“山西名將”

,他的八個兒子倶有將才。

其中,長子

種詁

、二子

種診

、五子

種諤

在關中號稱

“三種”

,三兄弟的名氣大概相當於大宋版TFBOYS,會不會唱跳Rap我們不知道,但他們與西夏作戰的工作業績槓槓的。三種歷任宋夏邊境各地知州、團練使等職,一生戰功赫赫,威震羌、夏。

種世衡幼子

種誼

,年紀雖小,卻比哥哥們都能打,帶兵未嘗敗績,為人倜儻有氣節,喜愛讀書。當時的延安人說,

得種誼一人,勝得精兵二十萬

。他是種家將中當之無愧的實力偶像派。

一個人成為國之棟樑已足以名垂青史,但種氏一族幾代人從軍,都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和戎馬倥傯的經歷,甚至戰死沙場,更是令人欽佩。

在《宋史》等史書中,種家將無論是影響力之大,還是家族興盛之久,都不亞於楊家將。

楊家將由於後世文人墨客的同人創作,可謂婦孺皆知。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卻沒有花太多筆墨為種家將的故事潤色,種氏一族的名氣也就隨著時光流逝而歸於沉寂,逐漸鮮為人知。

看《水滸傳》的讀者,也很少會注意到種家將這個埋在故事中的“彩蛋”。

種家將傳到第三代,種世衡的孫子

种師道

接過父、祖輩的旗幟,繼續在西北邊疆發光發熱,在與西夏、遼國交戰中建功,就這樣度過了風雲激盪的大半生,成為種家的又一位名將。

北宋末年,隨著年齡漸長,德高望重的种師道被天下人尊稱為

“老種”

,這才有了《水滸傳》中隱藏的大神級人物“老種經略相公”。

然而,天下大勢的驚天變局並沒有發生在西北,而是出現在大宋的心臟。

种師道76歲那年,收到了金人南下圍攻京師的震驚訊息,開始他人生中最苦澀的一戰。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靖康元年

(1126年),金人南侵,進犯東京,年過七旬、原本在終南山豹林谷隱居的种師道東山再起,出任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率領陝西兵勤王。

種家將幾乎全程參與了這場驚險的

開封保衛戰

,种師道堪稱大宋朝廷的救命稻草,在這危急關頭,他至少給了

宋欽宗

三次死裡求生的機會。

但是,宋欽宗沒有好好珍惜。

第一次機會,金兵圍城之時,种師道審時度勢,獻破敵之策。

靖康元年正月下旬,种師道軍直抵開封城下,宋朝諸路勤王軍隊陸續趕到,大張旗鼓,號稱

20萬

臨危即位的宋欽宗畏金如虎,此前已接受了朝中主和派宰相

李邦彥

的求和建議,遣使到金營議和。

宋使見到金兵的陣仗,嚇得心驚膽戰,回去逢人就說:“彼金人之兵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不可敵也,宜速與和。”宋欽宗一聽,以為對面清一色的高科技特種兵。

氣焰囂張的金人接見如

“婦人女子”

一般的宋使後,更是獅子大開口,

要求宋朝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表緞百萬匹,尊金為伯父,以宰相、親王為人質,並歸還在宋朝境內的燕、雲之人,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

宋朝主和派勸說宋欽宗一口答應了金人納幣割地等苛刻條件。

主和派的李邦彥聽說种師道到來,不與他商議退敵之策,反而下了一道宰相敕令嚇唬他:

“金人和議已定,敢言戰者族。”

种師道當年連宋徽宗的寵臣

童貫

都敢懟,什麼場面沒見過,對此只是一笑置之。幸好,朝中還有主戰派宰相

李綱

與种師道站在同一陣線,他們一起反對議和,給宋欽宗吃下“定心丸”。

宋欽宗召見种師道,問,老種啊,現在咱們該咋辦啊?

种師道正色道:“臣以為絕對不能議和,三鎮之地不可割讓。女真人不懂軍事,他們孤軍深入,還想全身而退?臣看京城周圍八十里,如何可圍?京師城高數十丈,糧食可支數年,敵不可攻。請陛下於城內紮營,派兵駐守城上,繼續等待勤王之師,不出數月,金人自困於此,到時他們退兵,即刻與之交戰。”

為了打聽訊息,种師道派驍勇之士出城抓金兵回來審問。

宋軍俘虜了三名金兵,种師道命他們如實說出金營情況,前兩人不肯說,被斬了,第三個嚇得直哆嗦,將金軍虛實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之後,种師道命人將金兵剖腹,發現腹中只有黑豆而已。這再次印證了种師道的判斷。

种師道宣示諸軍,

賊糧已匱,待其撤兵,諸路勤王之師再合兵與金軍決戰,可以將其消滅。

李綱也向宋欽宗獻策,

等到金人食盡力疲,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道。

宋欽宗總算淡定了一些,想跟金人掰掰手腕,可他不聽种師道、李綱之言,而是繼承了宋朝皇帝將從中御的“光榮傳統”,由畏戰倒向了另一個極端——急戰,於是有了

姚平仲劫營之敗

姚平仲

出自另一個將門世家,與種家同為河東大族。他擔心戰功歸种師道一人所有,於是極力主張速戰速決,跟宋欽宗說:“士兵不得速戰,有怨言。”

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就會白給,宋欽宗聽信了姚平仲的鬼話,命他率步騎萬人偷襲金營,這比种師道春分日出兵的計劃提前了整整8天。

為什麼提前8天?這事兒有點黑色幽默。

這個日子,是皇帝請道士占卜算出來的,朝廷為此還在城中四處修路,樹立三面大旗,上書“御前報捷”四字,城門擺設天子御座,靜候姚平仲劫營凱旋的捷報,好像惟恐金人不知此事。

姚平仲這一去,果然白給了,宋軍慘遭大敗,主將遁逃,不知去向。

宋軍劫營失敗的訊息傳回城中,主和派再度叫嚷著議和。李綱、种師道成了替罪羊,揹負出師敗績的罪名而被撤職,主和派還想把李綱等人縛送金營,以平息金人之怒。

太學生

陳東

等憤青得知此事後大為憤慨,率領太學生們伏闕上書,痛斥主和派。城中軍民數萬人為李綱、种師道伸冤,在宮門外抗議,打死了內侍30餘人,這才迫使宋欽宗將李、種二人官復原職。

老百姓強烈要求見种師道一面,如此才肯散去。宋欽宗為了穩定民心,只好讓种師道坐車進城。示威群眾掀開車簾,看到車中英武不凡的老將,歡呼道:“果我公也!”這場愛國請願運動才漸漸平息。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第二次機會,金兵北撤後,种師道主張召集山東、陝西戍兵以防金兵秋後南下。

一切如种師道所料,二月起,金人疲憊不堪,解圍北歸,沿途大行劫掠。

种師道終於等來了日夜盼望的出兵時機,他向宋欽宗建議,乘金人北渡黃河之時發起猛攻,

“若縱之去,他日禍不可測。”

宋欽宗這會兒卻慫了,不敢再出兵,生怕惹惱了金人,金兵因此順利渡河。宋欽宗還下了一道詔令:

“朝廷既與金人議和,官民昔嘗附金而後復歸本朝者,所在發遣令還其鄉國。”

這也就是說,宋朝將燕雲地區降宋的漢人全部送還給金人,宋廷不僅放棄了祖宗之地,連自己的子民都不敢要了。

皇帝沒把种師道的話放在心上,還把他撤職了。金人撤走不到十天,种師道被調任為中太一宮使這一閒職,丟了兵權。

宋欽宗說,种師道老了,不中用了。

直到有人上疏力爭,說种師道

“智慮未衰,尚可用”

,宋欽宗才改命老種屯駐滑州,身兼河北、河東宣撫使。實際上,种師道只是個光桿司令,朝廷不再調撥軍隊歸他指揮。

宋欽宗不過是個色厲內荏的膽小鬼,种師道無可奈何,但還可以搶救一下,比如提前做好禦敵工作,防止金人秋冬再至,這總行了吧。

种師道主張召集山東、陝西兵屯駐於黃河南北的滄(今河北滄州)、衛(今河南汲縣)、孟(今河南孟縣)、滑(今河南滑縣)諸州,控守險要之地,形成一道綿延黃河兩岸的鋼鐵防線。

宋欽宗卻以為,敵軍剛退,不宜勞師動眾,若敵兵不來,不就白白浪費錢了。大宋有這樣一個昏君和一群懦弱的大臣,种師道只能悲嘆道:

“異日必為國患。”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另一邊,軍事重鎮

太原

仍未解圍。

儘管宋廷欲割河北三鎮之地求和,中山、太原、河間三地的軍民卻不肯出迎割地詔書,一心血戰到底,寧死不降。

此時,种師道的弟弟

种師中

,奉詔馳援太原。

种師中以老成持重著稱,與其兄种師道一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在進軍途中接連收復失地。太原之圍關乎宋金戰爭大局,种師中要求朝中全面籌劃此役,不要倉促行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中連糧餉都沒給种師中準備好,卻反覆督促其速戰,一天發出的命令多達六、七道,指責他有

“逗撓玩寇”

(貽誤戰機)之罪。

种師中嘆息道:“逗撓,這是兵家的大罪。我自少年結髮從軍,如今老了,怎麼可以忍受這樣的罪名?”

由於缺乏糧草,宋軍每天口糧只剩下黑豆一勺,臉上皆有飢色,种師中知道此戰難以取勝,還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決定與另外兩路宋軍會師於太原城下,鏖戰金兵。

臨行前,种師中與親友告別,說:

“事之不成,天也。吾何愛一死,不以報國耶!”

太原城外,宋軍被金軍各個擊破,种師中所部遭到圍攻,他命手下將士以神臂弓迎擊金兵。最後一戰,

种師中親率百餘人與金兵死戰,身受四處重傷,在混戰時中箭陣亡,時年68歲。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种師中靈柩運回開封后,宋欽宗親制祭文,哭弔祭奠:

“嗟乎虎臣,公而忘身。”

但這一位虎將,就是被朝廷活活害死的。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被圍250多天的太原,最終還是失守了。與此同時,金人再次來到汴京城下,大宋朝廷處於崩潰的邊緣。

5

第三次機會,靖康之變前夕,种師道勸說宋欽宗避禍陝西。

金人大軍壓境,再次圍攻開封,种師道卻已重病纏身。

短短數月間,弟弟种師中戰死沙場,自己病重體弱、身無兵馬,這讓在鄭州養病的种師道悲憤不已。此時他再次接到了宋欽宗的詔令:

起用他以同樞密院事,出任河北巡邊使,帶兵勤王。

詔書到達後,种師道因病痛幾度昏迷。部下都勸他不要再上戰場了,种師道卻堅持扶病上陣,毅然決然地說:

“國事如此,我豈能忍心不去前線。”

南宋

朱熹

在評述靖康之變時說,种師道是當時抗金主帥,甚至是宰相的唯一人選,只有他,能擔負起北宋最後的希望。

种師道深知太原等重鎮失守,精銳之師大多潰敗,京師已無險可守,這一形勢比年初時金兵圍城更為嚴峻。

他向皇帝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臣此前獻計沿黃河一帶駐軍拱衛京師,未被採納。如今金兵大舉進犯,銳不可當,與其困守開封,不如請陛下到長安以避鋒芒,再做打算。守禦攻戰,是武將的責任,請陛下將守衛京城的職責全權委託給將帥。

种師道請宋欽宗西入陝西的策略十分大膽,尤其是為將領爭取兵權的做法,更是犯了宋朝的大忌,但這至少能為禦敵爭取時機,為開封圍城挽回一線生機。

然而,宋欽宗否決了這一建議,他指責种師道年老膽怯,以議事為由將他召回京城。

种師道抱病前往開封,猶如身陷囹圄,疾病讓他寸步難行,再也無法為國請命。

回到京城不久後,76歲的种師道在遺恨之中病逝。

老將的死,使本已動盪計程車氣與民心雪上加霜。靖康之變,已經無法避免。

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即种師道死後一個月,金人攻下了東京。北宋面臨著亡國的命運,宋欽宗捶胸大哭:

“我沒有采納种師道的意見,才有今日之辱啊!”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种師道的悲劇卻不斷上演,腐朽無能的朝堂似乎與壯志難酬的名將成為了標配。

這難道是歷史的另一條“潛規則”嗎?

參考文獻:

[宋] 沈括:《夢溪筆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宋]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清] 畢沅:《續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99年

顧宏義:《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

高錦花,白晶麗:《種世衡及種家將西北事蹟考略》,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