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最後的支柱,一生無敗績,最後卻遭陷害慘死

戰國末期,群雄逐鹿,位於西北邊陲的秦國異軍突起,攻伐六國。而當時實力同樣強勁的趙國就成了秦國的頭號心腹大患,不惜傾全國之力發動對趙國的決戰,並一舉勝之,殲滅了趙國大部分的軍隊。趙國戰敗後國力衰退,更是無力再抵禦秦國的進攻,趙王無奈只得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趙國最後的支柱,一生無敗績,最後卻遭陷害慘死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並大破秦軍,一舉遏制了秦軍的進攻。李牧力挽狂瀾,拯救了處於危難中的趙國,但幾年後卻遭國內陷害,被殺身亡。讓人不得不唏噓不止。縱觀李牧一生,文成武略都當屬那個時代的巔峰人物,僅有少數幾人能與其比肩。一生領軍從無敗績,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北擊匈奴。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便派李牧帶兵去北部抵禦匈奴的進攻。

趙國最後的支柱,一生無敗績,最後卻遭陷害慘死

李牧在到達邊關後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並且每次匈奴來犯不準士兵出外迎戰,只能退入營壘固守。就這樣過了幾年,雖然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士兵都認為李牧膽小怕事,不敢出戰,頗多微詞。

趙王聽說後大怒,將李牧召回,換了別人領兵,往後一年多里,每次匈奴來犯,士兵都出門迎戰,但每次人馬糧草都多有損失,邊境更加不穩,趙王無奈只好又將李牧請回。如此又幾年後,李牧覺得時機已到,士兵的迎戰情緒已經極為高漲,加之匈奴一直認為李牧膽小怕事必然掉以輕心,此戰必勝。遂收攏兵馬,準備戰車千乘,騎兵過萬,大軍十五萬枕戈待發,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吸引匈奴兵來犯,並且在遇到小股敵軍後佯裝敗退吸引匈奴單于深入。

趙國最後的支柱,一生無敗績,最後卻遭陷害慘死

匈奴單于以為李牧還是不敢迎戰,掉以輕心落入了李牧準備好的包圍圈內。此戰李牧大破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第二階段,抵禦秦國。

趙國自長平之戰後國力就節節衰退,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只能不斷敗退。公元前233年,秦軍大將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一路深入趙國後方直逼邯鄲,情勢危急,趙王急調在邊關的李牧南下率領全部趙軍抗擊秦軍。

李牧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攜大勝之勢而來,士氣高漲,不宜倉促迎戰。遂築壘固守,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秦軍大將桓齮見久攻不下,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援救,將趙軍擊敗與援救途中。李牧看穿了秦軍的計謀,並將計就計一舉拿下秦軍兵力空虛的大營,繳獲了秦軍的全部輜重。並料定秦軍必將回援,遂派出一部分兵力阻擊秦軍,另一部分分兵兩路從兩翼鉗擊秦軍,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趙國最後的支柱,一生無敗績,最後卻遭陷害慘死

此後數年間秦軍多次進攻趙國,但都大敗於李牧。秦軍深感李牧一日不除就無法滅掉趙國,遂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近臣郭開實施反間計。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昏聵,聽信謠言後不加證實就派趙蔥去取代李牧。李牧深感自己一退趙國就將分崩離析,據不領命,後被趙王設計擒獲並且殺害。

趙國在李牧被殺的三個月後就被秦軍攻破,趙王被俘,趙公子嘉逃向代稱王苟延殘喘。可恨李牧一生從無敗績,忠心趙國,卻落得個被自己人殺害的下場。如果李牧不死秦國一統天下的程序可能就要往後推遲好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