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捅刀子的

“隊友”。戰國四大名將廉頗和李牧,沒有被強大的秦國打敗,卻在為國奮戰的時候,被“隊友捅了刀子”。

秦國對趙孝成王使用

“離間計”,於是廉頗被臨陣換將,長平戰敗。後又因排擠被解除軍職,憤而攻打同僚樂乘,只好流亡出走,還被說成“頃之三遺矢”,終究沒能啟用。

秦國對趙王遷使用

“離間計”,李牧則在抵抗秦國王翦的戰爭中,被趙王遷抓捕後殺害,損失最後的“屏障”。三個月後,趙國滅亡。

其中秦國的

“離間計”看起來並不十分高明,但同樣的招數,為何趙王“屢中不爽”?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01 長平之戰離間趙王和廉頗:廉頗被撤,長平戰敗

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兩國在軍事上互有勝負,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強秦多年不敢輕舉妄動。趙國是戰國末年,唯一一個可與秦國一戰的軍事強國。兩國之間早晚還會爆發大戰,畢竟不把趙國打得元氣大傷,秦國就不能好好地出來溜達。

本來,秦趙還沒那麼快

PK。但隨著秦國攻克韓國的野王地區,韓國的上黨郡成了“飛地”,與本土被割裂開來。韓王想說把上黨郡獻給秦國算了,這樣秦國就會停止對韓國的攻打。

當上黨郡的一把手不幹,他根本就不喜歡秦國,一咬牙,直接決定:全郡降趙,請趙國來抵抗秦國。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這一下,秦國火大了,直接揮兵攻打上黨。趙國一看,名義上剛到手的地盤,可不能被秦國給拿走了。於是趙王派了平原君趙勝去接收地盤,派老將廉頗長平一帶防守秦國。

那個時候,秦國的綜合國力強於趙國,趙國拿下上黨還沒捂熱呢,才過了一年多,上黨郡就被秦軍給佔領了。秦軍攜著勝利之勢,轉而進攻趙國。雙方在長平一線開打。

廉頗一開始也進攻,但進攻不利,接連敗退,廉頗只好轉攻為守,以守代攻,

築壘堅守

,不和秦軍直接

“肉搏”。

“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守不出,

也深知秦軍的補給線比趙國更長,消耗更大,只要能長期

堅壁固守

,消耗和疲憊對方,秦軍就會不戰自退。但是理想很完美,現實不允許。秦國一直久攻不下,為了打破僵局,秦國派人攜重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一來散佈謠言說廉頗怯戰、要投降秦軍;二來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廉頗劇照

這兩個謠言其實並不高明,廉頗身為趙國老臣子,一直為趙國盡心盡力,要說背叛,趙王也不相信。另外,如果廉頗容易對付,為何能阻擋秦軍那麼久?況且趙括也沒有實際戰績去證明秦軍會害怕他?但

這樣的流言,加上當下的戰局形勢,成功引起了趙王對廉頗的猜疑,而這就是離間計的核心。

趙王

“擼掉”廉頗的理由,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打仗太費錢糧了,

關鍵是還打了這麼久,本來趙國的國力就不如秦國,

趙國沒有秦國那麼能“扛”

,加上齊國又不借糧給趙國,趙國更

希望能“快點結束戰鬥並取得勝利”

第二、

廉頗軍多次失利

又堅壁清野,龜縮防守

加上

流言以及“被秦國賄賂的”大臣對廉頗的抱怨

讓趙王覺得廉頗不大行

第三、

廉頗以前是平原君趙勝門下,而平原君趙王的叔叔,才能出眾,又任相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具備

“繼承”王位資格的。

一個相國,一個大將,趙王怕他們聯合起來逼他退位,不管怎麼說,他們對趙王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第四、

最後趙括那信誓旦旦的保證,以及必勝的信念

“感染了”趙王。以上種種原因,讓趙王決定派上朝氣蓬勃的“新銳”趙括擔任前線總指揮,還增援了20萬的趙軍。

趙括奔赴前線,從防禦戰略,轉為進攻戰略,然後被白起算計,堅持了

46天,戰敗。戰敗的趙兵投降後,被坑殺。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02 秦滅趙之戰離間趙王遷和李牧:李牧被殺,趙國國滅

公元前

229年,秦國開啟滅趙之戰。秦國分兩路走:

第一路: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領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

第二路: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國國都邯鄲;

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阻止王翦大軍前進。雙方一直相持到第二年。但俗話說,禍不單行。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上北邊地震,導致全國大面積饑荒,趙國就像衰弱至極的病人,無力前行。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秦國再次使出“離間計”,用大量的錢財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講李牧的“壞話”,給李牧“潑髒水”。郭開這人也算是拿錢能辦事的主,也明白趙王遷對李牧是有極大意見的,於是對趙王說李牧、司馬尚可能要謀反。趙王也不多做分析,馬上就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收繳兵權。

李牧不認為趙蔥和顏聚,能與王翦對戰,並且對趙王臨陣換將的做法也是不滿的,認為這會讓趙國加速潰敗,所以拒交兵權,繼續領兵與秦國對抗。明的不行,就暗的來。趙王和郭開命人在李牧

“無防備”的時候,直接捕殺,並罷免了司馬尚。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李牧死,趙國亡”

。李牧作為趙國最後的

“屏障”,趙國再一次因秦國的離間計,而自毀長城。趙王不會不知道李牧的才能,之所以又中招,我以為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

李牧權力極大。作為邊關大將,任免官吏,財政稅收大權,還厚待士兵,自身又是帥才,這樣的牛人,能不受到趙王的猜忌。再者李牧原本是支援趙嘉做趙王的,而非現在的趙王遷,再加上是自己親近的寵臣說,李牧要謀反的時候,趙王遷其實就基本上

“相信”了,他怕秦國,更怕自己王位不穩。

第二,

李牧原則性強,不圓滑,又不完全聽趙王的命令。以前在防禦匈奴的時候,就堅持自己的作戰方針,不理趙王的命令。這樣的性格,在趙王遷聽信讒言後,讓人去收繳兵權而被拒,那個時候趙王估計

100%“證實了”李牧要謀反的“事實”。

李牧被殺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趙國亡國。

趙王為何屢中離間計,“自毀”名將廉頗和李牧?

03 秦國離間計:擴大了趙王與名將間關係的裂縫,收穫了驚人的成效

武將,尤其是具有極高權力和影響力的武將,一直都是被君王高度防範的物件。一旦情勢有變,更加之敵方的推波助瀾的

“離間之計”,只要能加深君臣之間的猜疑,再加上收買關鍵人,效果就會非常明顯。在以君王為首的人治時代,君王賢明,國家多半能復興;君王昏庸,國家就會開始衰退。

與其說趙王昏庸中了離間計,不如說因為趙王與名將廉頗、李牧之間本身就存在裂痕,而這關係的裂痕被敵人發現,並加以利用,身為一國之主的趙王,又怎能不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