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把醫生叫做"郎中"?又是怎麼成了職業名稱?

古人為何把醫生叫做“郎中”呢?任何一個民族的矇昧時代,可以治病救人的醫學總歸是不發達的,醫生與巫術也總是糾纏在一起,分不清什麼為醫、什麼是巫,醫與巫合稱“巫醫”。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據記載,唐代時,巫醫的地位十分低下,但部分長期為皇室治病的御醫卻得到皇帝額外的封賞,人們為示尊重,就稱有醫道的巫醫為郎中或大夫。到了宋代,郎中或大夫就替代了巫醫而成了職業名稱。不過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黃河以北大多稱醫生為“大夫”,而黃河以南又多稱“郎中”。至於這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誰也講不清了。

古代為何把醫生叫做"郎中"?又是怎麼成了職業名稱?

漢初,官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經過一段時間,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額,即可由郎官中選用。軍功地主到武帝時已經沒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醫生最早是對學習醫學的人的稱呼。

“醫生”一詞,始見於《唐六典》:“醫生四十人”,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了“醫生”之稱。醫生還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別稱。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大夫是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

古代為何把醫生叫做"郎中"?又是怎麼成了職業名稱?

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氾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

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裡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