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法則,被稱作是“同仁法則”。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要把自己的員工當成合夥人,如此一來,才能讓員工更能將公司視作自己的家,從而令公司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位老闆能夠悉心培養員工,並給予其一定的股份,員工就會死心塌地的努力維護公司的利益。否則的話,員工只會得過且過,靠著“混”過日子。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從歷史角度來看,清朝皇帝就曾使用過“同仁定律”,並因此維繫了清廷260年的國祚。清朝皇帝頒行的制度,正是後世熟知的“鐵帽子王”制度。

所謂“鐵帽子王”制度, 就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最早創立於清代。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具有極大的優勢,其享有的特權共有三種,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 ,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在清代時期,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4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清代首位獲得“鐵帽子王”封號的王爺是禮親王代善,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是清初著名的“四大貝勒”之一。年輕時的代善,曾隨清太祖征戰四方,因其作戰十分英勇,被故稱為“古英巴魯圖”,意為“勇士”。在清太祖駕崩之後,代善便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堪稱是為清朝立國立下豐功偉績之人。與代善相比,其他鐵帽子王也都不是飯桶,他們或是對江山立國有功,或是對祖宗社稷有績,都是國內少有的重臣。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值得一提的是,鐵帽子王在王爺中的地位十分高貴,他們的子孫後代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並不需要隔代降級。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梟雄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卻是一個賣草鞋的平民,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王爵繼承過程中的遞削制度,試想一下,從中山靖王之後的子嗣開始削爵,幾十代過後,劉備必然會迴歸為一代草民,該種結果實屬意料之中。

根據“同仁效應”,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清代帝王的心術極深,他們利用“鐵帽子王”制度,緊緊的將重要人才圍攏在一起,變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優秀團隊。每個人都變成了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如果有人膽敢觸犯清朝統治者的利益,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們的,必然是這些被封為“鐵帽子王”的王爺們。因為所有人都清楚,他們的榮華富貴都來源於朝廷,如果朝廷倒臺,則必然“樹倒猢猻散”,自己也會受到牽連蒙受利益損失,故此而言,清王朝的利益才會實現最大化。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

古今同理,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運營,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夠善於利用“同仁定律”,將公司員工變成股份持有者,員工們自然會將自己的命運與企業的命運聯絡在一起,用自己最擅長的經營方式打理公司。企業離不開員工,員工也離不開企業,只有企業與員工融合為一體,才能讓未來的發展形勢變得更好,公司的前途也會因此而充滿希望。

“鐵帽子王”制度,等於找一群合夥人,它對現代經營管理頗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