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左傳》中已有原型,唐朝時便廣為人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個傳說,也就是說,歷史上應該並沒真正發生過。這個故事,大約成型於唐代,當然,以前已經有了些許“根苗”。

說“成型”於唐代,至少有如下證據。

一個證據,是唐初的《琱玉集》。

這部書,作者不詳,分類很像南朝劉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內容卻很具民間色彩。原書據說十五卷,今僅存唐寫殘本十二、十四兩卷。

十二卷《感應篇》中說:“杞良,周時齊人也。莊公襲莒,杞良戰死。其妻收良屍歸,莊公於路予(遇)之,良妻對曰:‘若良有罪而死,妻子俱被殮設。如其無罪,自有廬室,如何在道而受予(遇)乎?’遂不受吊。莊公愧之而退。出《春秋》。一雲:杞良,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起(超)女仲姿浴於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仲姿曰:‘請為君妻。’良曰:‘娘子生於長者,處於深宮,容貌豔麗,焉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也。’遂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殺之,並築城內。起(超)不知死,遺僕欲往代之。聞良已死,並築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而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死人白骨交橫,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血滴白骨去(雲):‘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瀝血,果至良骸,血徑流入,使將歸葬之也。出《同賢記》。二說不同,不知孰是。”

另一個證據,是敦煌曲子中的《搗練子》。

孟姜女的故事《左傳》中已有原型,唐朝時便廣為人知

《搗練子》是其中一首,其曰:“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煙(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還有一個證據,是唐代汪遵的詩。

汪遵,《唐才子傳》雲:“宜州涇縣人。幼為小吏,晝夜讀書良苦,人皆不覺,鹹通七年韓袞榜進士。”韓袞,韓愈之孫,是當年榜科狀元,汪遵是進士。他的《杞梁墓》詩云:“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南鄰北里皆婦孺,誰解堅心繼此來。”

可知,唐代時候,孟姜女這個名字已經有了;她的丈夫杞良或曰杞梁役使燕山為秦始皇造長城而死;孟姜女隨後尋去了那裡。

總之,唐代孟姜女的故事已經很盛行了。

後來,這個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多作範喜郎和孟姜女。

宋代已經說“範郎”了,而且,民間亦為孟姜女塑像立廟了。

那麼,追根溯源,這一傳說何為濫觴?

前面講到,《感應篇》中說“杞良,周時齊人也。莊公襲莒,杞良戰死。其妻收良屍歸”云云,“出《春秋》”。其實,不是《春秋》經,而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文字不盡相同,大致意思對。《左傳》雲“杞殖”,“梁”是其“字”。這也就清楚為何後世有人說是“杞梁”了。

但是這裡只講到杞梁為莊公戰死,其妻“郊吊”並“搶白”了齊莊公。

這是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50年)的事情,這年孔子1歲。

約500年後,劉向著《說苑》,卷四“立節”中,更詳細地講了“齊莊公且伐莒”的作戰過程。

其說到,杞梁和華舟奮勇殺敵,莒人說:“子毋死,與子同莒國。”此時,杞梁、華舟豪氣干雲地大喊:“去國歸敵,非忠臣也;去長受賜,非正性也;且雞鳴而期,日中而忘之,非信也。深入多殺敵者,臣之事也。莒國之利,非吾所知也。”“遂進鬥,殺敵二十七人而死。”

《說苑》接著說:“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弛,而隅為之崩。”

後面哭塌城牆一說,很可能就是從這裡演化而來。

劉向還著有《列女傳》,被稱作是中國最古老的“婦女史”。其“四”,亦有齊杞梁戰死,其妻哭於城下,十日而城崩的記載。

《列女傳》,對於後世出現並形成廣為流傳的“女傑”“烈女”等,起了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