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秦淮八豔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藝名伎,十里秦淮是南京繁華所在,一水相隔河兩岸,分別是南方地區會試的總考場江南貢院,另一畔則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舊院、珠市。最先見於餘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秦淮八豔。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眾所周知,清朝有四大疑案,其一便是“順治出家”,但出家的真實原因眾說紛紜,不得而知。據傳聞是為了董鄂妃的去世,而一談到董妃自然就會聯想到那個秦淮河畔一笑嫣然的董小苑了。這麼多年來你猜我想,誰也下不了最後的結論。但大體上分成兩種說法:一是、小宛即為董鄂妃,但是是被劫持進入清宮的。二是、小苑就死在了她的家中。

但是,董小宛和董鄂妃根本不是同一人已經隨著考察研究成為事實了,孟森考察董小苑的結論也已經成功發表。但是,人們對於董小苑的死不能忘懷,總是議論紛紛,而能真正透過重重迷霧,直追董小苑之死的秘密,在於吳梅村的一首小謁。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清朝的文字獄可不是鬧著玩的,許許多多的文人作者都曾為董小苑著書立傳過,但是,沒有人敢真正寫明其死因,但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從梅村老人的詩中知道些什麼。他的詩原有十首,正是兩掌之數,然而,年代較久,現存八首,版本各異。其中,前七首主要論述明末之事,第八首方敘清宮逸事。

那麼,這組詩為什麼會被時人贊為紀念小苑之詩,又為什麼僅有八首流傳呢?

個人認為,只有八首詩得以流傳的原因是梅村老人怕觸了黴頭,惹來不必要的災禍,並將另外兩首給刪掉了。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但是,他為表明初衷,偷偷地將其中一首編在了詩集《古意》之中,讓今天的我們仍然有一絲機會去發現端倪。

一:

爭傳娶女嫁天孫,才過銀河拭淚痕。

但得大家千萬歲,此生哪得恨長門?

二:

豆蔻梢頭二月紅,十三初入萬年宮。

可憐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賣履中。

三:

從獵陳倉怯馬蹄,玉鞍扶上卻西東。

一經輦道生秋草,說著長楊路總迷。

四:

玉顏憔悴幾經秋,薄命無言只淚流。

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見尚低頭。

。。。 。。。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古意》中用了很多典故,比如:金谷園和上陽城。我們知道,金谷園是晉時大富豪石崇的莊園,但此人肆財炫富,又加上,趙王偏愛他的寵妾綠珠,綠珠不從,跳樓尋死,卻順帶把石崇的家產也給跳沒了——其後石崇被查抄家產,一夜之間身無分文。另外,唐代詩人如元稹、白居易都寫過有關上陽的詩。

上陽乃是唐時洛陽行宮,而這些詩中大多描述了官家強徵宮人但宮人孤苦老死、無依無靠的悲慘遭遇。根據孟森先生的考證,梅村之詩當指廢后。

但是,個人認為,這個結論對於前五首來講可能是正確的,但對於這首詩而言怕是穿鑿附會了。原因就是,廢后之姓氏博爾濟吉特氏乃蒙古貴族,她又是孝莊的侄女兒,嫁給了世祖,那可是門當戶對、名正言順。而以“花”來稱謂上陽宮的宮女,那是因為朝廷徵調她們的名義便是“花鳥使”。這和廢后根本沒有可比性,當然,就不能指代廢后了。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至於最後一首詩,描述小苑是符合、中矩的。昔日虞山先生用黃金三千兩為董小苑贖身,繼而,受到冒家的喜愛。在福臨登基七、八年後的樣子,他迷上了看劇。於是,全國掀起了看劇熱潮,樂家戲子可謂供不應求。由於,北京缺乏這方面的人才,遂派遣專人到江南去徵調樂戶,董小宛早有聲名,也被帶去北京城,進入了清宮。

但是,她並未成為嬪妃,只是以一個伶人的身份老死京城,葬送了她的花容月貌。這自然就合理地解釋了吳詩,亦知影梅庵之墓乃是冒襄為董小苑而修築的假墓了。冒襄為了躲避禍亂,在影梅庵為小宛造了一座假墓,又寫下了《影梅庵憶語》,這篇文章可謂是專指小宛了:

“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復字青蓮。籍秦淮,徙吳門。在風塵雖有豔名非其本色。傾蓋矢從餘,入吾門,智慧才識,種種始露。凡九年,上下內外大小無忤無間。其佐餘著書肥遁,佐餘婦精女紅,親操井臼,以及蒙難遘疾,莫不履險如夷,茹苦若飴,合為一人。今忽死,餘不知姬死而餘死也!但見餘婦煢煢粥粥,視左右手罔措也。。。 。。。”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因為,彼時淮河名妓都名花有主,抑或出世證道了:秦淮八豔之首獨歸錢謙益,顧橫波傾心於龔鼎孳; 張宛仙逃難到了杭州,也有達官貴人收留;李香君和卞玉京看破紅塵,嫁了青燈古佛,成了出家之人。唯有董小宛,雖然嫁給了冒襄,但他乃前朝遺民,又拒不為官,清廷恨她要死,此次徵調戲人,自然點到了小苑。

不去,可重蹈綠珠之轍,為了冒家,為了冒襄,董小苑被迫入京。

諸位如有意觀察,可發現,吳梅村和冒襄的詩中都有“針神”之典故。這個典故來自於麗人薛夜來。薛夜來淚眼婆娑,無奈入宮成為了魏文帝的寵妃。佛陀更以“愛別離”為人間之苦,就像影梅庵中離人的悲劇宿命,可見,冒、董二人忍受了多少生離之苦。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七夕正逢,那些甜甜蜜蜜的情侶們,可知梅村有一首《七夕感事》:

“天上人間總玉京,今年牛女倍分明。

畫圖紅粉深宮恨,砧杵金閨瘴海情。

南國綠珠辭故主,北邙黃鳥送傾城。

憑君試問雕陵鵲,一種銀河風浪生。”

引用了古代詩歌《黃鳥》,它來自《詩經》,主要表達了對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憤懣和控訴。此詩與《古意》意境相連,都暗喻達官權貴棒打鴛鴦,促成了生離死別,致使南方名姝成為北邙亡女。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這可能也是老吳回憶起了當年順治徵調樂匠並強行帶走小苑的事情,因為,老吳在信中也表達了對摯友冒襄夫妻離散之遭遇的同情。那麼,為什麼冒闢疆要在小宛“死後”十幾年再請吳梅村寫這組詩呢?個人猜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則是為了避難。冒襄寫了《影梅庵憶語》,並築了墓。《影梅庵憶語》是用一種讖語、夢囈般的筆調追憶了他們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的全過程,卻對董小苑的死寫得朦朧異常。對於清廷的蠻不講理,他一介文人也是無可奈何,但是,心中依然有著讓這段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意願。

第二、他也是為了給董小苑正名,不能讓她白白犧牲。後來順治死了,風聲漸去,他不僅邀請了吳梅村為小宛作詩傳,還請來許多詩人好友為小苑弔唁。許多詩都把小宛比作了昭君,指喻了小苑北上落入滿清外族之手。可是,隨著文字獄的荼毒,這些載滿離別之苦恨的詩都佚失了。

第三、吳梅村和冒襄有著相似的經歷,更加的感同身受。吳梅村在北京時,其姬妾也被滿洲貴族肆意凌辱,但是,他也無可奈何,所以,痛快地答應了冒之邀請,並在詩中留下線索,等待有心人去發掘。吳梅村本人亦是清初文壇之首,聲名威望很高,冒襄也不忍自己這段扎心往事就此埋沒。

這個女人一直爭議不斷,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嘆一時,但至今下落成謎

但可惜的是,皇權更迭,思想控制越來越嚴密,老吳的詩是重點整治物件,冒襄編的《同人集》也是如此,加上,史官也不敢記載這些不堪往事,於是,便成了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的疑案。現如今,我們也只能從零星的資料中窺見一二,更多的便付為百姓飯前酒後的談笑了。

參考資料:

『《板橋雜記》、《吳梅村“古意”》、《影梅庵憶語》、《七夕感事》、《同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