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宋師敗績,損兵萬餘。

公元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師再敗,損兵萬餘。

堂堂的大宋王朝,被西北狼揍得顏面掃地。於是,也就別怪李元昊野心膨脹了。在軍師張元的建議下,李元昊準備組織一場聲東擊西的大戰役。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具體畫策是:

西夏軍隊繞過延州,猛攻宋夏山西交界處;

待宋軍關注山西后,西夏主力取道涇原路;

在打穿涇原路之後,直入關中、佔領長安。

所以,李元昊的戰略目的是把陝西關中之地從北宋身上撕下來。

但是,這個作戰計劃太過異想天開。出自漢人張元之手。張元“負氣倜儻、有縱橫才”,卻科舉不第。在人才濟濟的北宋仁宗朝,這種自命清高的縱橫狂士,完全沒有機會。於是,張元跑到了西夏,與夏主李元昊相見甚歡,隨即便被拜為中書令。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元昊以為自己得了一個張良。那張元擔當得起張良的美譽嗎?別說張良,就是中行說,他也擔當不起。因為關中謀劃就是一個“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扯淡謀劃。

首先,宋軍雖然屢敗,卻不是因為打不過夏軍。正面硬剛,宋軍有硬剛的勇氣。而無論單兵作戰能力還是集體作戰能力,宋軍都要強於夏軍。而李元昊之所以連續取勝,主要是因為機動性和伏擊戰。

其次,党項人根本沒有駕馭關中的能力。西夏軍隊勉強處於野戰無敵的狀態,但攻佔關中卻不夠分量。沒有攻城器械和攻城部隊是一方面,關鍵是糧草輜重無法保障。李元昊十萬大軍殺入關中,但十萬人不能僅靠搶劫。而一旦考慮後勤問題,那党項人將會喪失攻擊銳度和機動優勢。所以,只要衝進來就別想出去。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第三,宋軍在兵力上一直是碾壓的存在。僅陝西邊境,宋軍就擁兵二十萬。而李元昊從來都是十萬大軍出擊,原因是他只有十萬大軍。每一次都是傾巢而出,所以經不起一次失敗。只要宋軍打成一場殲滅戰,那党項人的西夏政權就立即崩潰。李元昊根本就賭不起。

因此,這個戰略畫策就沒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宋軍太次,或者說宋軍的戰場操作太次。党項人在一場不可能的戰略謀劃中,竟然實現了戰術精彩。

公元1042年,七月,李元昊進攻麟府二州,但久攻不克。於是,轉戰豐州(陝西府谷縣北),豐州知州王慶餘戰死、豐州陷落。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豐州與麟州、府州,在今天陝西省與山西省的交界處,位於黃河幾字彎的右上角處。所以,李元昊的戰略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就是要攻入山西。但是,這是做給北宋看的,目的是吸引宋軍關注,將重兵集中到河東山西方向。

但是,你別指望李元昊的党項騎兵會嚴格遵守既定方針。只要能突破豐麟府三州,這夥人一定會殺入山西。至於轉戰西線的關中戰略,肯定會被拋諸腦後。

為什麼李元昊會這麼任性?因為党項人是要搶劫,山西能搶到東西,為什麼要跑到陝西去搶。但是,在麟府二州,李元昊遇到了硬茬子。這個人就是新任命的並代鈐轄張亢。

党項人佔據豐州之後,立即在麟府二州之間縱騎抄掠。

攻城不能下,引兵屯琉璃堡,縱遊騎鈔麟、府間,二州閉壁不出。民乏飲,黃金一兩易水一杯。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李元昊的軍隊,剛剛處於野戰無敵的階段。四處搶劫沒問題,但攻城想也別想。所以,關中攻略只能是痴心妄想。但是,兩州卻被搞廢了。缺乏外部補給,城裡面喝水都成問題。

那二州禁軍呢?大宋禁軍把城門一關,然後縮在城裡不出來。甚至,張亢前來赴任的時候,守軍也不開門。直到張亢出示朝廷敕書,守軍才把他們的新上司張亢放進來。

但是,張亢完全不可能指望兩州禁兵出城作戰。因為大家已經鐵了心,就是要死守水晶。那怎麼辦?張亢的辦法是激將。

乃募役兵敢戰者,夜伏隘道,邀擊夏人遊騎。比明,有持首級來獻者,亢以錦袍賜之,禁兵始慚奮曰:‘’我顧不若彼乎?‘’又縱使飲博,方窘乏幸利,鹹願一戰。

如果連民兵都敢出城作戰,那作為職業軍人的大宋禁軍還有什麼臉再當縮頭烏龜。於是,禁軍們主動請戰。張亢知道可以一戰,於是準備組織一場奇襲,趕走琉璃堡的党項軍隊。

那党項人在幹什麼?這夥人完全就沒把宋軍放在眼裡。

見老羌方炙羊髀佔吉凶,驚曰:‘’明當有急兵,且趣避之。‘’皆笑曰:‘’漢兒皆藏頭膝間,何敢!‘’

宋軍躲在城裡不出來,任憑這些人四處搶劫。就是一群草寇,也會認為自己是梁山好漢了。靠占卜算出來宋軍要偷襲,党項人也死活不信,宋軍就不敢出來。宋軍的殘廢已經讓党項人徹底放飛自我了。

將士激發到位、情報探勘清楚,宋軍連夜出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漂亮。一個衝鋒夜襲,就把党項人趕出琉璃堡,同時還把戰線推進到府州以北六十里的步駝溝,並在這裡築寨,封住了西夏人的進攻通道。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隨後,張亢開始指揮宋軍在府麟二州之間與黨項軍隊死命鏖戰,並逐漸擺脫劣勢,將戰線向前推進,修築了大量城寨。党項人在山西方向完全沒有機會。

碰上張亢這麼一個硬茬,李元昊要在山西方向搞搶劫,只能杯具一盞。於是,在宋軍已經向山西調兵遣將之際,李元昊千里躍進,轉戰涇原路,試圖實施所謂的關中攻略。

涇原路,號稱五州三軍之地,下轄涇州、原州、渭州、會州、西安州、德順軍、鎮戎軍和懷德軍。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蒲河以西、葫蘆河以東、張家川以北,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隆德、涇源、西吉等地。其中會州、西安州和懷德軍都是後來新增的。所以,其戰略佈局是以鎮戎軍為前沿,以渭州為中心。

為什麼李元昊沒有從延州(今陝西延安)方向直接進攻北宋?聲東擊西,就要儘量往西邊兒去打。李元昊在山西折騰完了,就要從甘陝方向進攻。這個運動半徑才配得上聲東擊西。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而且,延州早就成了北宋的防禦重點。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金明三十六寨瞬間被李元昊突破。這是奇恥大辱。所以,范仲淹知延州後,又是練兵、又是修寨,根本不給李元昊再次得手的機會。

宋夏之間,完全不是一邊兒倒的局面。甚至,是宋軍一直佔據優勢。所以,李元昊要取勝,就要充分發揮党項人的機動優勢。

於是,涇原路及其所在的固原盆地,就成了李元昊的重點突破方向。宋軍在涇原路方向的主帥是渭州知州王沿。這個人絕不是個笨人,甚至堪稱秀才領兵、神出鬼沒。

但是,他跟韓琦一樣,就是管不住手下的武將。北宋這個文官領兵,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文官無能而瞎指揮,而是武將根本不鳥文官而打亂仗。這期間的宋夏之戰,最能印證這個問題。

韓琦讓任福沿邊寨行軍,等党項人徹底衝進來之後,再發動總攻,給李元昊來個殲滅戰。但是,任福不聽,非要窮追猛打。結果,好水川之戰,宋軍後無糧草、又遭死地,於是被殲萬餘。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而這一次呢?好水川之戰是怎麼敗的,定川寨之戰就是怎麼敗的。

公元1042年,九月,李元昊起十萬大軍,從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分兩路鉗擊涇原路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北宋的軍,是州一級的行政單位,不是軍隊)。其中,一路出彭陽城(今寧夏彭陽縣)、一路出劉蹯堡(今寧夏固原西北)

張元為李元昊謀劃的關中攻略是:首先突破鎮戎軍,隨後攻克涇原路首府渭州(今甘肅隴西),然後轉戰關中,最後封鎖潼關。你不用看別的,就這條路線上的州府城池來說,西夏人就不可能。因為党項人不擅長攻城。

關鍵是戰線太長、出擊太深,党項軍隊能衝進來但未必能衝回去。所以,渭州知州王沿,跟當初韓琦的套路一樣:李元昊你有本事就往裡衝,衝進來就不讓你回不去。

但關鍵是鎮戎軍這地方不能丟,用來截擊李元昊的退路。但是,又出了一個任福,涇原路副都部署葛懷敏死活不聽話。

懷敏進兵鎮戎,沿以書戒勿入,第背城為砦,以羸師誘賊,賊至,發伏擊之可有功。懷敏不聽,進至定川,果為所敗。

這傢伙帶著軍隊,會同其他諸路兵馬,組織了一個重兵集團,然後就開始縱橫馳騁了。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三川口之戰,這裡面有一個川字;好水川之戰,這裡面還有一個川字。為什麼宋軍總犯川字劫?因為川就是河谷。你從河谷行軍,然後西夏人四面包抄,最後肯定是殲滅戰。而定川寨之戰,還是一個川字。

王沿的意思是:你葛懷敏給我守住鎮戎軍就行。李元昊別管幾路來犯,就兩個選擇:

要麼在這裡跟宋軍死磕,這就是硬碰硬。但硬碰硬,宋軍不怕,宋軍怕的是夏軍的機動性。

要麼學契丹大遼的霸氣,李元昊不顧堅城、硬往裡衝,跳過鎮戎軍、直取渭州。

而第二個選擇,就是王沿與之前的韓琦想要的:進來就不會讓你出去,在戰略上就能給李元昊包個餃子。因為只要進來,党項人就會喪失機動優勢和攻擊銳度。

但是,事與願違。這個葛懷敏非要禦敵於外,在鎮戎軍打多沒意思,往前衝。關鍵是葛懷敏這個重兵集團,恰恰犯了川字劫,沿著定川河谷行軍。於是,在定川寨附近,竟被李元昊包了餃子。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北宋本想在戰略上給李元昊包餃子;然而,前後兩次都是在戰術上被李元昊包了餃子。

所以,你不能說北宋的文官無能,而只能說武將冒進。那北宋的武將為什麼如此冒進呢?非要往李元昊的包圍圈裡扎。因為KPI考核。武將只有戰場殺敵、殺敵立功,才能獲賞晉升。否則,在北宋的官僚體系中,這夥人能有啥希望出人頭地。

所以,後來的司馬光就非常鄙視大宋武將,認為這夥人都是邀戰求功之徒,之所以吵吵著打仗、甚至無事也要挑釁生事,就是因為要立功拿賞賜。

定川寨之戰,又是一場宋軍鑽進李元昊包圍圈的自求屠殺之戰。宋軍困守定川寨,據城抵抗。夏軍拆毀橋樑、阻擊通道,同時斷絕水源。

但是,宋軍的戰鬥力並不差。於是,葛懷敏立即組織這個重兵集團,展開突擊。突擊成功了,然後是考慮怎麼撤退的問題。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但接下來,便是一將無能、害死千軍了。

當時的涇原路都監趙珣,建議葛懷敏向籠竿城(今寧夏隆德北)方向迂迴,不要退往鎮戎軍。李元昊就是傻子,也知道宋軍打不過肯定要退回老巢。而迂迴籠竿城,則是出其不意,西夏軍隊來不及部署。

但是,葛懷敏不聽,而且擺開陣勢,結陣向鎮戎軍退卻。宋軍再一次鑽進李元昊準備好的包圍圈。

夏軍截斷長城壕橋,任憑宋軍結陣嚴整,但沒橋也沒法退向鎮戎軍。見前路不通,宋軍立即慌亂。隨即,夏軍伏兵四起、發起總攻。此戰,包括葛懷敏在內的十六員宋軍戰將全部戰死,損兵近萬人。

定川寨之戰後,李元昊立即揮軍衝向渭州。

李元昊在山西方向遇到了一個張亢,而在涇原方向則遇到了兩個張亢,一個是渭州知州王沿、一個是原州知州景泰。

渭州知州王沿,率該州軍民固守堅城,同時張旗以為疑兵,李元昊不敢繼續進攻。

賊乘勝犯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張旗幟為疑兵,賊遂引去。

而原州知州景泰則是主動出擊,在彭陽一帶,把夏軍打得滿地找牙。

敵欲遁去,將校請進擊,泰止之,遣士搜山,果得伏兵,與戰,斬首千餘級。

同時,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率部支援渭州,陝西諸路二十萬兵馬開始重新部署。

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於是,李元昊只能倉皇撤退。張元的關中圖謀,就此破產。

從公元1040年到公元1042年,北宋與西夏無年不戰。西夏逢戰必勝、北宋逢戰必敗。

而北宋每次戰敗如出一轍,總是死在一個川字劫。一次戰敗是偶然,兩次戰敗是巧合,但接連三次就難免讓人生出疑問。

定川寨之戰是一次明顯帶有戰略企圖的戰役。而西夏能夠生出這種戰略企圖,完全是因為自己太順而北宋太廢,勝利衝昏了頭腦。

那麼,北宋累次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