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祖大壽在投降滿清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為何銷聲匿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祖大壽在第二次投降的時候,幾乎已經處於孤家寡人的狀態。

公元1642年2月,被困錦州長達兩年之久的祖大壽被迫獻城投降之後,入城的清軍對城內投降的明朝軍民展開了一系列的血腥屠殺,而相關的情況明確的寫到了清軍遞給皇太極的奏摺當中。

歷史上,為什麼祖大壽在投降滿清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1、明軍副將潘延明等中高層軍官14人被殺害。

2、城內明軍僱傭的蒙古兵和男性百姓2180人,以及城內漢族出身的明軍和男性百姓5827人,共計8007人全部慘遭坑殺。

3、投降的祖大壽以下16名明朝將官獲得了免死處理,除了留下的婦女兒童和少數百姓之外,還有隸屬於這16名軍官的家丁719人也同樣獲得了免死處理。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719名私兵並不完全隸屬於祖大壽的麾下,而是留用的16名軍官麾下家丁的總和。除了總兵祖大壽之外,其他的軍官既有將軍級別的副將和參將,也有中層級別的都司和參軍。參照明朝末年的現狀,明軍中層軍官至少也能擁有十幾名家丁,將軍級別的軍官甚至能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家丁。在這些人的瓜分之下,最後真正隸屬於祖大壽的家丁,恐怕也只佔被俘明軍士兵719人當中的很小一部分。

歷史上,為什麼祖大壽在投降滿清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可總兵級別的祖大壽為什麼只有這麼點家底?答案也許早就列到了最前面——前面被屠殺了8000多名官兵和百姓,其中的一部分應該就是祖大壽的家丁。

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而來。

至少在松錦之戰之前,投降滿清的張存仁在遞上的奏摺當中,就揭露了有關祖大壽的情況——其一直憑藉著招募的蒙古兵充當戰鬥力的核心。既然是蒙古兵,自然會精通馬術和騎射,在明朝末年,也的確有諸多軍官喜歡招收蒙古人來充當自己的家丁。

而這也就意味著,清軍在入城之後,儘管他們留下了祖大壽以及親屬的姓名,但他們卻將祖大壽麾下的大部分家丁全部處決,重點就是其僱傭的蒙古兵。先不說此前的戰損,光是投降之後的屠殺,祖大壽的家丁就至少被殺2180人,最後留下的家丁,也只剩下了可憐巴巴的數量。

歷史上,為什麼祖大壽在投降滿清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投降近乎等於階下之囚,手下的嫡系力量更是損失殆盡,當祖大壽的手中不再有底牌的時候,他又如何在滿清的朝堂上取得存在感?

公元1631年11月,祖大壽透過詐降的方式從大淩河城逃離,以返回錦州充當內線為由,安全地逃回到明朝的境內,繼續幫助明朝去守衛關寧錦防線的最前沿陣地錦州。

儘管祖大壽聲稱自己是突圍,但根據各方面情報的彙總,崇禎皇帝早就知道了祖大壽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逃離了皇太極的手掌心。但對於祖大壽曾經投降皇太極的行為,崇禎皇帝還是選擇了裝作不知,一方面,他仍然堅信這位臣子的忠心。但另一方面,作為遼東地區祖氏家族的掌門人物,祖大壽的勢力在遼東半島盤根錯節,其不但有與之有親屬關係的吳氏家族坐鎮,祖氏家族的子弟更是遍佈在關寧軍中,這些都保障了祖大壽的權勢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些也成為了祖大壽堅守錦州以抵抗清軍的有力武器。

歷史上,為什麼祖大壽在投降滿清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所以,為了避免祖大壽第二次降而復叛,清軍最好的手段就是將他手中的底牌全部清除。幾乎折損了全部的嫡系力量,第二次投降的祖大壽既無法向崇禎皇帝解釋,也沒有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力地位。他無法迴歸明朝,也只能無可奈何的向滿清投降。

但對於這位不老實的明朝將軍,皇太極留用他的更大意義也僅僅為了宣傳而已,早就察覺到祖大壽的骨子裡仍存在著不甘心的皇太極,是絕對不可能對他重新進行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