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以後才明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我們都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卻鮮有人瞭解他的夫人楊絳先生,楊絳先生曾經一直說,自己有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有兒女,有丈夫,便是一個普通的家庭。

可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普通家庭太多了,但真正能夠把普透過成不普通的,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的家庭絕對算得上。

我之前讀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從題目就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她和錢鍾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

對這個家庭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楊絳先生晚年的時候,先後失去了愛女錢瑗,以及她的丈夫錢鍾書先生。而她面對採訪時則說:“其實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還要盡我應盡的責任”。

所以,這一切的變故並沒有壓垮楊絳先生,她一個人仍舊夜以繼日的研究學問,雖然一個人的生活很寂寥,但她的內心卻仍舊豐盈。

喪偶以後才明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大抵就是陪伴自己一生的老伴,也有人寄託在兒女身上。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以一個夢作為整本書的基調,看似荒誕無奇,卻又直戳人心,讓人感同身受。

在夢裡,錢鍾書先生就突然消失了,而當夢和現實連線在一起的時候,那份悲傷也變得更從容了一些,但一切都早已在冥冥中自有天註定。

我想,楊絳先生曾經也把自己寄託在了丈夫的身上,只不過這份寄託不同於陪伴,畢竟陪伴始終就要結束的,就如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終究是要分開的。

但是精神的寄託卻不同,無論兩個人是不是相守在一起,即便另一個人已經走了,就像楊絳先生和她的家庭,縱然只剩下了自己,但是精神的寄託卻永不會消失。

喪偶以後才明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這一刻,我們也應該明白:老伴和兒女在的時候是一種陪伴,而精神寄託才是永恆,真正能夠陪伴自己走到最後的,除了這份精神上的寄託之外,便是我們自己。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我們誰都無法去與之抗衡,唯有坦然的接受和麵對,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很多時候,人老了之後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念頭,總覺得自己應該歸屬於來時的地方,所以就會心心念唸的想要回到故鄉,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坦然的接受命運的饋贈。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想要陪伴自己曾經的故人,就像自己曾經生活過的老家,待在屋子裡就像是回到了以往的生活,雖然老伴早已經離去,但內心的寄託仍舊沒有消失。

就像已經喪偶的一個老鄰居所言: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你自己。

當我們的精神寄託還在,也不過是少了陪伴而已,只有懂得了為自己而活,我們的人生才不會出現任何的改變,就像是停留在了不同的時空,你能夠再次夢見離開你的人,而離開你的人也能夠瞧得見你。

為了這個信念而堅持,也是為了自己而生活,人生才不會留下任何的遺憾,而我們窮極一生的追求,也不過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喪偶以後才明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情感寄語:

每個人都會漸漸地老去,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去的人都能夠活得灑脫,究其原因是因為不懂得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美好。其實,過好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當你的內心有了精神的寄託,然後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就像楊絳先生一樣,八十多歲的時候經歷了丈夫和女兒的離開,但是卻能夠在剩下的歲月裡,依然活出了精彩的自我。楊絳先生享年105歲,終其一生,她從未停止過前行的步伐,而她也更懂得要為自己而活。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夠學會為自己而活,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深耕自己,並且能夠淡定從容的走完這一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