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卒於魏嘉平四年,即公元252年,享年71歲。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的祖先是“兵家至聖”孫武之後。

但由於年代久遠,他的家系傳承已不可考,唯一清楚的就是孫權祖父數代都在吳地為官,因而“家於富春”,祖墳亦在富春。

在三國演義裡,孫權長兄孫策被稱為“小霸王”,不但智謀超群,而且武力過人。

相比之下,孫權則頗有一副儒生的面貌。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時值亂世,各路梟雄均以武力爭衡天下。

18歲的孫權毫無軍功,乍一接手孫策的事業,其集團內部多有心中不服者,其堂兄孫暠、堂兄孫輔、廬江太守李術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外,臥榻之側的山越屢徵不服、西邊的黃祖虎視眈眈,也對江東新主孫權造成了威脅。

好在孫策征戰數年,早已建立起了忠心耿耿的政治和軍事班子,他們文有張昭、張紘、顧雍,武有周瑜、程普、朱然、韓當、黃蓋。

也正是依靠他們的幫助,孫權最終順利地穩定了局面。

其後的赤壁之戰與猇亭之戰,他們同樣幫助孫權渡過了難關。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如何控制這群功臣?孫權有自己的辦法。

對於功勳卓著的武將,孫權比擬漢制,普遍授予他們驃騎將軍、上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顯貴的稱號。

按照《漢書》記載,驃騎將軍、上大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皆金紫,位次上卿”。

爵位相差無幾,便能使其彼此制衡。

若有戰事發生,孫權則臨時從中選拔統帥,授予督的稱號;戰爭結束,權力即刻交還。

對於文臣,孫權唯一擔心的就是丞相其人是否選擇得當。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商朝賢相伊尹

《史記》說,“丞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總而言之,丞相這個職務是“皇帝老大,他老二”的角色。

無形之中架空皇權,趙高的前車之鑑足可警示後人。

因此,漢成帝時,為了削弱丞相權力,曾將丞相之權一分為三,“改御史大夫為司空,與大司馬、丞相是為三公,皆丞相也。”

同樣因為垂涎丞相的大權,208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前,為了防止朝局有變,於當年六月“罷三公,復置丞相。”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孫權設定丞相一職,時在221年。

當時,因為對抗劉備東征的需要,孫權主動向曹魏稱臣。

剛剛篡漢稱帝,宿敵便稱藩納貢,曹丕高興之餘,遂封其為“吳王”。

按照漢朝的典籍制度,王侯可以設定丞相。

如果按照功勞和資歷,張昭本是第一人選。

可孫權並沒有選他,而是選了名不見《三國志》列傳的劉邵。

這位東吳的第一任丞相,為相數年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

孫邵死後,群臣按耐不住,紛紛上書請拜張昭為相。

孫權之前解釋過,不拜張昭為相的原因是丞相事務繁雜,怕這位老臣身體吃不消。

這次,孫權見群臣洶洶,只好說出了實話。

“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意思是張昭性子剛烈,假如所提諫言不被採納,其心中便會產生怨恨,不利於君臣相處。

實際上,群臣都聽出了言外之意,孫權不拜張昭為相,就是為了自專軍政。

所以,他只是需要一位唯命是從的“弱臣”,可有可無的“助理”而已。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果然,在劉邵之後,孫權又相繼拜了顧雍、陸遜、步騭、朱據等四人為相。

顧雍擔任丞相最久,長達19年。

這期間,顧雍不爭權,遇事奏報而後行,很讓孫權滿意。

243年,76歲的顧雍病逝,孫權於次年六月又委任了名將陸遜為相。

作為吳國的第一名將,陸遜常年駐防武昌,基本不在朝內。

故而,陸遜掛著宰相的名義,卻從未有效地行使過宰相的職權,大權仍舊掌握在孫權手裡。

後來,陸遜因廢立太子一事與孫權產生分歧,孫權遣使責讓陸遜,陸遜憤懣交加,乃於245年病死。

輔佐孫權36年,70歲的張昭為何就是當不上宰相?

陸遜之後,孫權又先後拜步騭、朱據為相。

步騭深知孫權心思,他和陸遜一樣,常年駐防夷陵,也是個遠離權力中樞的掛名丞相。

在拜相之前,他還經常上書舉薦人才,但拜相之後,便很少過問朝中大事。

朱據就不一樣了,這位宰相受命不久便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奪嫡之爭。

史載朱據“擁護太子,言則懇至,義形於色”,而孫權卻對太子孫和極其不滿。

於是在250年,孫權遂將其貶為新都右丞,後又賜死赴任途中。

這時,距離孫權去世僅剩下了兩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