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七國之亂”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帶頭髮起的叛亂,參與者是劉邦的後輩們。實際上也是劉姓宗室之間的一場博弈,但這個雷還是劉邦親手埋下的。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劉邦劇照

楚漢戰爭期間(前206年~前202年),劉邦為打敗項羽,拉籠到了一批盟友,比如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遊擊高手彭越、大將軍韓信、衡山王吳芮、韓王信(韓國王室後裔)、燕王臧荼等人。劉邦稱帝后,這些人都伸長脖子要好處,何況之前他也有過許諾,所以最終不得不去兌現。

接下來,劉邦分封,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吳芮由衡山王改封為長沙王;張敖繼承父位,為趙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燕王臧荼與韓王信的封國不變。另外,劉邦還承認了無諸的閩越王王位,最終形成了一箇中央帝國與地方諸侯國並立的局面。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前195年,劉邦去世,這個格局已經過渡到了另一種狀態,他用了差不多七年時間,把大多數異姓諸侯從大漢的版圖上抹掉,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兄弟子侄。整個過程如下:

一、滅掉起兵謀反的臧荼,封盧綰為燕王,後由八子劉建代替。

二、楚國一分為二,分別給了弟弟劉交與堂兄劉賈。劉交為楚王,劉賈為荊王。劉賈被英布殺死後,劉邦又將侄子劉濞封為吳王,荊國變為吳國。

三、封長子劉肥為齊王。

四、驅離投降匈奴的韓王信後,改韓國為代國,先封哥哥劉喜為代王,後由四子劉恆取代。

五、貶女婿張敖為宣平侯,封三子劉如意為趙王。

六、夷彭越三族,封五子劉恢為梁王。

七、平息英布叛亂後,封七子劉長為淮南王。

八、另封六子劉友為淮陽王。

做完上述事情,氣若游絲的劉邦已經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當下他認為,自己劉家人肯定比外人靠得住,至於以後有什麼變化,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即便是肉有爛的一天,也只能是爛了鍋裡。劉邦的這一套操作,是在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上完成的。介於時間有限,劉邦所能做的也就如此了。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事實證明,老劉家的人也是普遍靠不住。前180年呂后去世,劉肥之子齊王劉襄馬上就要搶奪皇位,差點就帶兵殺入京城長安,多虧周勃、灌嬰、陳平等人足夠機靈,最終成功阻撓並繞過劉襄,擁立了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表面上看,說是諸呂要作亂,劉襄及時亮劍,勇於向他們說不。實際上劉襄的內在邏輯很簡單,就是父親劉肥是皇長子沒有繼承皇位,吃了虧,到他這裡要扳回補償,他的這個邏輯甚至還傳承到了幾個兄弟那裡。漢文帝初期的濟北王劉興居造反,就是源於這個原因。到了漢景帝時期,劉肥的七個兒子成了諸侯王,並支起了“七國之亂”的半壁江山。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漢文帝劇照

所以,對於漢朝廷來說,劉姓諸侯也不一定比異姓諸侯忠誠多少。有時候他們之所以表現出順從,一是因為還存有對劉邦的記憶,內心既忌憚又敬畏,等到這些記憶消磨殆盡後,也就變得有恃無恐了;二是因為實力欠缺,等到他們覺得有力量叫板朝廷的時候,便控制不住蠢蠢欲動了。因此,在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與淮南王劉長就先後反了。

關於地方諸侯對朝廷的威脅,漢初的皇帝們都有清醒的認識,為了消弭這個隱患,從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佈局了。漢文帝在位期間,將原來的淮南國分成了三個諸侯國,齊國則分成了七個諸侯國。為漢文帝提出謀劃的人,正是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賈誼曾對漢文帝說“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大都強者必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賈誼就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想法。意思很簡單,就是將大的諸侯國分割開來,讓它內部那些本沒有繼承權的劉姓宗室也享受到擁有封地的實惠。這樣一來,龐大的諸侯國就變成零零散散的一堆小諸侯國,對朝廷的威脅也越來越小,其實這就是後來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雛形。

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效果顯著,因為大的諸侯國挨的是溫柔一刀,雖被切得七零八落,但是肉還是被最親近的人吃了。如果諸侯王開始就不同意,可能首先鬧情緒繼而反對他的是這幫直系親人,提出方略的皇帝一方反而佔據了道德的致高點,這就是“推恩令”被稱為“無解陽謀”的主要原因。

賈誼是一位很有見解的政治家,他為漢文帝提出了不少卓越的治國方略,只可惜剛三十出頭到就去世了。賈誼去世後,給了另一個人施展拳腳的空間,這個人就是晁錯。要說晁錯與賈誼年齡相當,但水平和才能要遜色於賈誼許多。不過,這位老兄似乎悟得了一個風生水起的秘籍——勤能補拙。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原來,晁錯不斷地給漢文帝提治國方略,所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從農業生產、選才用人到社會經濟、民治國政,再到防禦匈奴等等,可謂是包羅永珍。對於這些雪片一般的方略建議,漢文帝甄別對待,覺得有用的便採納,沒用的便不動聲色地棄之如敝履。狂轟猛炸之下,晁錯的地位不斷的攀升,漢文帝不僅送了他一個“智囊”的名號,還任他為太子家令、中大夫等,形同劉啟的老師。

既然能給將來的皇帝當老師,晁錯自就認為有兩把刷子,也漸漸膨脹了起來。所以等到公元前157年劉啟繼位,身為御史大夫的他迫不及待地力主削藩。晁錯的理論依據是:這些諸侯國遲早會反,削他會反,不削他同樣會反,與其這樣,晚削不如早削。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怎麼個削法呢?就是直接將諸侯國的土地割到朝廷的兜裡。這樣做,顯然要比賈誼那一套來得痛快,但是他沒有考慮被割肉的諸侯王們對疼痛的忍受能力。因此,削藩還沒有全面展開,下面的諸侯國就反了,帶頭人就是吳王劉濞。

劉濞振臂一呼,可謂應者雲集,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利益訴求。最終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與劉濞聯合,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時間是公元前154年。注意,後四位就是劉肥的兒子。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所謂“清君側”,就是指要殺挑撥是非的晁錯。這些起兵諸侯們的說辭是,本來朝廷與地方相安無事,各得其樂,可是晁錯這個大壞蛋卻非要挑唆我們劉家人之間的矛盾,所以他就是魁首。就連晁錯的老父親也是這樣認為,於是在勸阻兒子無果後便自殺了。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諸侯王們的想法並不簡單,根本不是針對晁錯一個人,而是向漢景帝亮劍,所以,即便漢景帝主動替他們“清了君側”,他們也不會息兵,結果也得到了驗證。但是漢景帝卻匆匆忙忙殺了晁錯,然後再派大軍去平叛。這樣一來,晁錯就顯得很冤,後人也被漢景帝的這一神操作搞暈了。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漢景帝劇照

晁錯為什麼非得死?其實原因很複雜,他是被三方圍獵了。圍獵他的分別是漢景帝、袁盎、吳楚叛軍。

一、漢景帝。削藩引起諸侯動盪的程度之大,是漢景帝沒有意料到的,甚至讓他慌了手腳。驚慌之餘,漢景帝第一時間想到的人就是晁錯,這時的晁錯便被認定為始作俑者,所以漢景帝會向晁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想到晁錯給出的建議是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而他本人則充當後方留守。這就好比是晁錯點著了火,然後讓漢景帝挑水去滅火。

這樣一來,漢景帝肯定會有怒火,因為他認為晁錯把主次關係顛倒了,還玩了一招金蟬脫殼。當然晁錯的初衷是用漢景帝提振士氣,對平定叛軍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他不應該讓漢景帝承擔過大的風險,更不該自己主動去鑽避風港。顯然,晁錯在危難時刻的表現,讓漢景帝失望,這應該就是漢景帝殺他的導火索。

其次,叛軍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因為他們也料定漢景帝不會殺晁錯,所以他們喊的非常響亮,而且還能起到混淆視聽的作用,讓一些人以為他們起兵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誅殺晁錯。但是,對於漢景帝來說,正好在這個口號上做下文章,如果殺了晁錯,一下就在道義上把叛軍逼到了死角,屆時他們如果不退兵,便失陷了道義的陣地,於世人面前暴露了他們的真實目的。顯然,漢景帝很有必要將叛軍這一軍,所以不僅要殺晁錯,而且選在人流最大的菜市口,甚至還讓晁錯穿著朝服,以引起更大的轟動效應。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二、袁盎。漢初諸侯國的上層官吏(二千石以上高官)都是由朝廷直接派遣,所以作為吳國相國的袁盎其實就是漢景帝派去了一個欽差,作用就是監督諸侯王的不法行為,防止他們作亂。因此,吳王劉濞起兵,袁盎就有連帶責任。其實漢景帝也沒有徹底罪責袁盎的意思,因為他心裡清楚,那時的諸侯王駕空相國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追究責任也於事無補,反而會顯得過於苛刻。但是,晁錯卻趁機揪住袁盎不放,說他早就與劉濞串通一氣,一直在矇蔽朝廷,所以該殺。

這樣一來,袁盎便感到岌岌可危,出於求生慾望,自然就要想辦法除掉晁錯了。所以,袁盎一口咬定,只要殺了晁錯,吳楚聯軍便不戰自退,而且他還要親自到吳國勸劉濞罷兵。此舉對於漢景帝來說,一可以解恨,二可以搶佔道義高點,三可以寄託一點兒不費刀兵的希望,於是就採納了袁盎的建議。

三、叛軍。對於吳楚七國諸侯王來說,要想給自己的起兵找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晁錯放在火上烤,至於能不能烤死,倒也不抱多大的希望,因為他們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他們的這一招等於給漢景帝上了眼藥,讓漢景帝覺得很不舒服,於是在多種因素的推波助瀾之下,便把殺晁錯的附加價值放大了,結果晁錯就沒有了活路。總之,帝王的邏輯與普通百姓的邏輯大相徑庭,因為前者看利,後者看義。

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事後才知道他的精明

寫在最後:

曾有人提出疑問,如果漢景帝不殺晁錯,能不能平定七國之亂?事實上,這是兩碼事兒,因為平叛靠的是軍事實力,而不是道義的譴責。七國之亂之所以三個月時間就被平定,主要原因就是周亞夫(周勃之子)戰術運用得到,他讓梁王劉武(漢景帝的親弟)為誘餌,然後穿插迂迴到叛軍的大後方,切斷了他們的糧道,致使對方軍心大亂,不戰自潰。所以梳理歷史,七國之亂就像劉邦埋下的一個雷,晁錯首當其衝要做排雷先鋒,結果因技術差強人意而被炸上了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