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飛將軍李廣堪稱是古代的網紅,讚美李廣的詩句眾多,有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盧綸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鏃中”等廣為流傳。

更有“君不知沙場爭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王勃的“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追憶懷念李廣的詩文。

但是就真實的歷史戰績來說,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人,才更應該是漢代將領的典型代表。反而描寫和讚美他們的詩文,就比較少了,僅有王維的“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衛青不敗由天幸”等不多的詩句,甚至很多都是勵志的詩句,讚美和懷念的少忽悠少。

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民族創造更多價值和榮譽的人被埋沒,反倒是他們的部下享受了無上的榮譽,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司馬遷的超高評價,為後世定下基調

李廣出生於隴西李氏,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人,可以說是將門世家出身。自古以來對一個人蓋棺定論的輿論權,基本都掌握在世族出身的官吏手中,比如歷代皆為太史令的司馬遷。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廣用了極高的評價,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從李廣的傳記和司馬遷的評語中就能看出評價之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這些話語大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意思。這不就是儒家學者的追求嗎?自古富貴是煙雲,唯有功名傳萬世啊!

從漢代尊崇儒家開始,司馬遷的《史記》成為了正史之本,所以他對李廣的評價,基本上為李廣蓋棺定論,定下了基調。

“惜哉名將,天下無雙”,二樓、三樓以及樓下的選手,就按照這個步子蓋樓就好了,跑偏了可是要受到批判的,堪稱古代“水軍”的開始呀!

李唐王朝追認李廣為先祖,大唐武風盛行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是西魏上柱國李虎,其先祖為十六國時期西涼的開國之君李暠,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可以說文化最燦爛的大唐,就是李廣的後人一手打造的,那麼作為皇室的先祖,又是在史書上極有名氣的李廣,那善於拍馬屁的文人,還不得可著勁拍呀。

當然了,拍馬屁是個技術活,而且大唐時代的文人也是很有風骨的,可不是隨便就低頭拍馬屁的。正巧就趕上大唐武風盛行,四處征戰,國危思良將,誰是良將,皇帝的老祖宗就良將啊,那可不得好好誇一誇啊!

唐朝立國以後,奉行擴張主義,四處征戰,征伐突厥,與吐蕃爭奪西域,東征高句麗,南平南詔國,反正就是一直都在打仗。

前期節節勝利,那可不就是虎父無犬子,名將李廣之後果然厲害,大唐國運昌盛啊。後期內亂不斷、四處補漏,百姓困苦,人民又開始思念古代的良將了,又開始改變風向,懷念李廣了。

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衛青、霍去病好巧不巧,都和李家有過節

讚美稱頌李廣的詩歌多是來自唐朝,同時流傳後世最廣的也是唐詩。歷史總是那麼捉弄人,衛青、霍去病雖然是千古名將,但是架不住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啊。

李廣的自殺和衛青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不管說是不是李廣迷路了,或者是李廣為了名聲自殺了。總歸是在衛青的部下,你沒有重視人李廣,反正人家死了而且沒戰死,就是和你有關係,李家人就是這麼認為的,司馬遷估計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後世基本就這個態度。

霍去病就更加直接了,為了替自己的舅舅衛青報仇,一箭射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這仇可是結大發了。

李唐王朝確認了李廣為先祖,那麼對於這兩個和李家多少有點過節的人物,當然就不能大肆地讚揚了,要不就啪啪打皇帝的臉了麼。

李廣戰績不如衛霍,為何後世多在讚美懷念李廣,不推崇衛霍呢

而且李唐在武廟排名次的時候,都把李廣排衛青和霍去病前面,可見還是很重視這個老祖宗的。

古代講究寫意,而不注重寫實

在我國古代的藝術創作中,喜歡以寫意來表達意思,這一特點在國風畫作中使用較多。在詩文創作中,也很常見,比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都是極為重視寫意的,寫實的手法較少使用。

所以在唐代詩人大都透過描寫漢代的事情,來對映唐代。那麼在描寫李廣的時候,也可能採用這樣的手法,只是將李廣當作一種代表,就是古代名將的代表,或者是漢代擊敗匈奴的名將的代表,畢竟唐朝也面臨著草原和西域的問題。

這種手法就是讓瞭解的聰明人,一看就自然明白,不會細細去追究。不明白的愚蠢人,那跟他解釋再多也沒啥意思,落了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