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靜月山人說聊齋 第2期)

人世間,有一種悲哀叫做懷才不遇。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有的。

懷才不遇大抵是分成三種:一種是得不到國家上層的認可,在古代就是考試不中,做不了官;另一種是非但國家不認可,而且身邊的親人朋友,也沒有一個認可的,這種人大多隻能痛苦而死;最後一種是國家雖不認可,但人生能得到一二知己,能真正理解自己,這就非常難得。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一個懷才不遇者。他寫出聊齋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但19歲就中秀才的蒲公,一輩子參加了十餘次鄉試,卻未能考上一個舉人!實在讓人唏噓。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在聊齋書中也有這樣一個對映作者自己的故事,名為《葉生》,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蒲公科考之路的縮影,這篇故事雖然不如《葉小倩》、《畫皮》等廣為人知,但靜月山人看來,這是聊齋中最感人的一個故事。

蒲公一生中科考不順,但還是遇到了一個人生的伯樂和知己,當時的大詩人施閏章,一直是對他青睞有加的。一個懷才不遇的人,活在世間最大的安慰,也莫過於有一個真正能懂自己的朋友了。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葉生》原文靜月齋白話縮譯

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才學過人,在當地非常有名,但連著兩次鄉試都沒考上舉人。新來的縣令丁公,看了他的文章後連聲叫好,認為他是個人才,將來必然會有錦繡前程。

丁公請葉生到府上作客,和他談話後,更認為他是人中龍鳳,對他讚歎不已,讓葉生今後到官府讀書。丁公還拿出許多錢物贈送葉秀才,讓他家衣食無憂,能安心讀書。葉秀才與丁公二人遂成莫逆知己,丁公是葉秀才人生中的伯樂。

又到鄉試時間,葉生考試後就回家等訊息,丁公要來他的文章看後,覺得一定能考上。可命運不濟,葉秀才再次落榜了。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葉秀才非常慚愧,回家閉門不出。丁公勸慰了他一番,讓他別放在心上,準備以後再考。並說三年之後自己任滿,就帶葉秀才一塊進京。

葉秀才回家後一病不起,吃了許多藥也不見好轉。又過了一段時間,丁公因為得罪上司被免職,要回關東老家。他告訴葉秀才,要帶他一塊去他老家,在那邊讀書再考。葉秀才說自己病太重,沒法去了,讓丁公和家人回去。可丁公擔心葉秀才,就在府中等著,說他病好後再行。

幾天後,葉秀才突然來到丁府,說病已痊癒。這樣丁公就收拾好行李,帶著葉秀才一塊回了他的老家。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丁公讓兒子拜葉生為師,跟著他學寫文章。葉生對他用心相授,每天吃住都在一起。丁公子很聰明,文章很快就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

過了兩年後,丁公子參加鄉試,所考的幾個題目,全都是葉秀才講解過的,因此他名列榜上第二,順利考中舉人。隔年春天上京會試,又一舉考中進士。丁公很感激葉秀才,對他感嘆說,你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才學,就讓我的兒子考中了進士,但你自己卻被埋沒,連個舉人都考不上,真是蒼天無眼啊!

葉秀才說,我福緣淺薄,辜負了丁兄慧眼。不過這樣也知足了,讓人知道我考不上功名,不是因為自己文章的原因,或許這就是命中註定的吧。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丁公子進京上任,他感恩老師,也將葉秀才帶到了京裡,並安排他進國子監繼續讀書。又過了一年,葉秀才在京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剛好丁公子被任命到地方做官,離淮陽不遠,就讓老師跟他一塊回去,說終於衣錦還鄉了,實為幸事。

葉秀才坐著馬車回到淮陽老家,看前院外野草叢生,很是難過。他下馬車走進院子,這時他妻子正在院中幹活,看見葉秀才嚇得掉頭就走,進屋欲要關門。葉秀才難過地說,這才四年多時間不見,我如今中了舉人榮耀歸來,你難道不認識我了嗎?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他妻子難過的說,相公你別嚇我,你四年前已經因病而亡。因為貧窮,棺材還停在屋裡呢,我這幾年辛苦勞作,好不容易湊了半兩銀子,才買了一塊葬地,正打算過幾天,就將你入土為安,我不是怕你,而是怕鬼啊!

葉秀才一聽這話,面色瞬間煞白,他慢慢走進屋子,果然看見自己棺材還放在屋中。他往前一撲,就見他穿的衣帽鞋襪一下脫落地上,人卻不見了。

他妻子看見,連忙過來抱著衣服失聲痛哭。丁公子知道此事後,傷悲不已,拿銀子厚葬了老師,並給了葉生妻兒許多錢財,讓他們後半生能幸福一點。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人生之痛,莫過於滿腹才華無人識

還是拿作者蒲松齡舉例,他的才華學識,真的連一個舉人都考不上嗎?《聊齋志異》此書,被國外一些漢學家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成人寓言”,可以說這部書是獨一無二的,比起西方的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也毫不遜色。

但蒲公一輩子窮困潦倒,僅僅是一個窮秀才,在七十多歲將死之時,才被人舉薦為一個歲貢生,實在是悲也痛也。

文中的葉生,也和蒲公一樣,才學冠極一時,但總是考不中舉人。萬幸的是,葉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知己,縣令丁公獨具慧眼,從葉生的文章中,看到了他的才華和他的人品。丁公就算被罷官了,也不忘提攜扶持這個他看中的人才。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在現實中,就算是今天,明珠蒙塵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明明一個很有能力,很有才華的人,卻得不到領導和他人的認可。只安排你做一些無干緊要的雜事,還要時時被人數落。往往一些身居高位之人,有許多都是不學無術的酒囊飯袋。

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公平的,但也都知道世間事,往往沒那麼多公平可言,人生本就如此,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短時間也改變不了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不得不改變自己,放棄自己的才華學識,只為了能活得更好那麼一點兒,這實在也是沒有辦法啊!人生之痛,莫過於如此也。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知遇之恩,是世間最美的恩情之一,不可不報

我們都希望能遇到人生的伯樂,有一個能發現自己、賞識自己,並幫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人。伯樂,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最為珍貴的。因為伯樂,往往都是你的知己,他如果不欣賞你,不真的瞭解你,就不會發自內心去幫助你。

知遇之恩,是世間最難得的恩情。故事裡的葉秀才,雖然考不上舉人,但他遇到了丁公這個伯樂。他也明白丁公對他的大恩,自己受了他的大恩,卻沒有考上舉人,他萬分難過最終病死。但是,縱然身死,知遇之恩也不能不報啊!

於是,葉秀才心中的執念未了,變成鬼去報恩,最終,葉秀才把丁公的兒子培養出來,讓他考中了進士,同時也證明了自己。

聊齋志異|秀才科舉不中,為報恩教出一進士,四年後方知已是鬼

當年,魯迅先生在瞿秋白遇害後,寫下兩句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人這一輩子,真正能懂自己的人,很少很少,許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一個知己。若是有懂你的人,請一定要珍惜再珍惜。

知遇之恩在任何時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觀念都千差萬別,一個人懂你,說明你倆在很多思想上是完全一樣的,他才會認可你。他和你,不是兄弟,卻勝似同胞啊!

這種恩情,就應該像葉秀才這樣,就是做了鬼,也要去報答啊。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靜月山人),書評文章有部分情節引述自原著,解析文章精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圖片源自網路,喜歡請關注小編。

(參考資料: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