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餘, 我恨張耳

我叫陳餘, 我恨張耳

我叫陳餘,我恨張耳。即使此刻兵敗如山倒,大家都在逃命,我在奔逃之餘還能想起他,咒罵他,張耳,你這個自私自利的偽君子!

我本是魏國大梁人,和張耳是同鄉,卻是在外黃相識的。他在大梁犯事,因躲避追捕逃到外黃,在那兒娶妻生子,靠女家的支援廣結名士,在當地小有名氣。我就在這個時候遊歷到外黃,認識了他,當時感覺與他很投緣,他比我年長,與他算是亦師亦友,從此我就住在了外黃。外黃歲月裡,張耳對我確實不薄,我很感激他,直到後來富貴了,我才認清他的本性。

我在外黃慢慢也有了一些名氣,連秦國的官府都知道了,想讓我和張耳出仕。我是魏人,當然不從,跟著張耳一起避難到陳縣,在那兒隱居下來。再後來,陳涉起事,帶著他的軍隊也到了陳縣,我和張耳也受夠了隱姓埋名的日子,想在這大世有所作為,就去投奔了他。然而陳涉虛有其表,表面上推崇我倆,實際上並不信任我們,他不顧我們的反對執意稱楚王。我意識到僅憑他這鼠目寸光不可能對抗的了秦國,便尋找機會脫離他,去河北另謀發展。

陳涉當然猜不透我們的心思,派我和張耳輔佐他的同鄉武臣去攻略河北。要說坐地論道,蠱惑人心,我比不上張耳,但要比帶兵打仗,他十個張耳也不是我的對手。我身強體壯,精通兵法,之前也來過趙地遊歷,對這片也比較熟悉,所以攻城拔寨基本都是我打的,張耳掛著校尉的頭銜基本都在後方歇著。我們在河北的作戰很順利,順利地出於意料,趙人紛紛歸降。佔領趙國舊都邯鄲後,我們勢力暴增,這大大刺激了武臣裂土封疆的野心,張耳趁勢勸說他自立為王。這話正中武臣的心思,於是他自號趙王,封我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涉知道後,無可奈何,接受了我們的新身份。

我叫陳餘, 我恨張耳

還沒等武臣得意多久,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將軍在燕地自立為王,並和他決裂。武臣不幹了,率兵攻打燕國,我作為大將軍自然也要出征。不料武臣這個蠢貨擅出軍營胡鬧,還沒帶多少護衛,結果不巧被燕兵發現並抓了去。最後雖然好說歹說給放了回來,但是再沒心力征討燕國。再後來,派去太原的李良也反了,並突襲邯鄲。我們對突變毫無防備,我帶著張耳狼狽逃出,武臣、邵騷竟就此死在城中,可悲可嘆。

不得不說,張耳的點子確實比我多,安穩下來後他主張尋找趙國王室後人,輔佐他復國,這樣才能更受趙人擁戴。我覺得這主意也不錯,難就難在怎麼找到那所謂的後人。可我所認為的難題在張耳眼裡根本不是事,沒多久就找來了一個後人。原來我在前線帶兵打仗的時候,他在後方也沒閒著,交了不少趙地的新朋友,早就打聽到了一個趙氏後人的下落。他名趙歇,很年輕,確有王的樣子,我和張耳擁戴他為王,張耳則再次做丞相,我再次任大將軍。隨後我們以信都為大本營,傳檄舊趙各地,懷念趙國的趙人果然很多,趙人從各地蜂擁而至,我很快也募到數萬士兵,再不用依附於任何人。

李良佔據邯鄲,聽到了我們另立趙王后,傾巢來攻。我率新成立的趙軍狙擊李良,李良說到底只是個因緣際會的小人,行軍作戰並沒什麼章法,被我打的大敗而逃。我趁勢向北進軍,收復失地,並沿途徵召更多趙人入伍。

在我幾乎光復趙國所有舊地的時候,不料後方出事了。秦軍從南攻來,勢不可擋,很快就摧毀了邯鄲城。張耳帶著趙王敗退到北邊的鉅鹿城,秦軍主帥章邯試圖徹底平定趙地,緊追不放,將張耳圍在鉅鹿了。

張耳看上去很是焦急,向各個方向的反秦諸侯都發去了求援信。我也停止了在常山的徵兵,返程前去解圍。我一路疾行,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被秦軍的陣勢鎮住了。圍城的秦軍是王離部,士兵都是從北方抵禦匈奴的前線調回來的精銳,戰鬥力絕對是頂尖的。秦軍後方還有章邯親率秦軍主力坐鎮,供應糧草。秦軍是將他所有的家底都堆在鉅鹿城下了,兵馬超過三十萬,對鉅鹿勢在必得。而我只有數萬士兵,而且還是新募集的,根本沒有進行過多少正式訓練,憑我這樣的兵力去進攻秦軍,無異於飛蛾撲火,以卵擊石。

我不敢向前,將軍營遠遠紮在鉅鹿城北,等待其他諸侯軍隊聚齊,一起再想辦法,只希望諸侯能帶來好訊息,只希望張耳能夠繼續堅守下去。然而來解圍的諸侯援軍是越來越多,可他們都被秦軍的威勢鎮住了,我求援了多次,仍然沒一個敢上前。我內心是焦急萬分,可實在也沒有好辦法。張耳在城內比我著急的多,知道我到了後,便不停地派人催我進軍,我一點取勝的把握也沒有,只能勸他繼續堅守。張耳不理解我的難處就罷了,言辭反而越來越激烈,我憋屈萬分。城外的援軍可不止我一支,張耳的兒子張敖募到萬餘兵馬,也到了鉅鹿,可張耳只知道責怪我,完全沒有去找他兒子的意思。

再到後來,張耳派來張黶、陳澤,他們對張耳忠心耿耿,只知道一個勁兒地催我,嚷嚷著以死報主。當時我也被他們的忠義所打動,便給了他們五千兵馬去試探秦軍虛實。我本想讓他們知難而退,結果他倆就是愣頭青,完全沒有一點戰術素養,帶著我的五千士兵直接衝擊秦軍軍營,最後全軍覆沒。他們是盡了忠啦,可讓我折了五千兵馬,實力大損,更不敢輕易進軍。

後來,所有人都知道的,項羽來了。楚軍破釜沉舟,豪氣沖天,無不以一當十,將秦軍打的抬不起頭。最後王離自殺,章邯投降,鉅鹿之圍解了。

我心底的石頭才算落了地,總算沒有再次亡國。還沒等我進城安撫趙王,張耳就出城了,直接進了我的軍營當眾訓斥我,怪我沒有及時救援,還懷疑我害了張黶和陳澤。我給他好聲好氣地解釋,可他根本不聽,認準我包藏禍心。我也很委屈啊,可以說正是他倆害得我更不敢進軍,現在他張耳又為此責難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旁邊的人眼見我要發飆,都出來拉住我,勸我們都冷靜一下。我氣不過,就想嚇嚇他,我把大將軍印綬解了下來丟給張耳。既然他這麼不信任我,就讓他這個腐儒帶兵打仗吧。張耳當然不敢接,見我真的生氣了,語氣才算軟下來。我還是氣不過,不願再見他這張老臉,自顧出去透透風,順便上個廁所。沒想到,張耳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待我回去之後,張耳這個無恥之徒已經收了印綬。他見我回來了也沒還的意思,這數萬人馬可都是我辛辛苦苦募集來的,就被張耳輕飄飄的奪走了。他那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簡直讓我作嘔,我憤然離去,幾百名親兵跟著我一起離開了軍營。

我對一切心灰意懶,帶著他們就在南皮一帶漁獵,過上與世無爭的日子。直到後來,項羽滅了秦國,大封諸侯。我與項羽沒什麼交情,也沒跟著他西進入關,本來沒什麼念想。可沒想到張耳不知怎麼蠱惑了項羽,讓項羽封他為常山王,國都還定為信都,同時將趙王歇改封到偏遠的代地。我出離的憤怒,雖然趙王是張耳和我擁立的,實際沒出什麼力,但是名義上他張耳是臣子,哪有告成大功後就反客為主,趕走舊主的!張耳,真是人神共憤!

項羽將南皮三縣封給我做封地,但這根本掩蓋不了他的不公。趙國舊人也看不下去,紛紛來投奔我,想讓我幫助趙王,奪回故都。我聞聽了張耳的惡行,更加憤怒,誓殺張耳這個小人!我知道僅憑當時的軍力,根本對抗不了張耳,於是我聯絡齊國,齊國國主田榮也看不慣張耳,便派兵協助我復國。

聯軍剛到趙地,趙人就紛紛來投,張耳的軍隊臨陣倒戈,跟我一起進攻信都。張耳見勢不妙,倉皇逃竄,投奔了關中的劉邦。趙國復國,我第一件事就是迎回了趙王歇,趙王對我很是感激,封我為代王。但我知道張耳絕不會善罷甘休,不知到什麼時候就會捲土重來,便留在信都,幫助趙王治國。

過了沒多久,野心勃勃的劉邦發來邀請信,求我共同出兵進攻項羽。他劉邦剛剛收留了我的大敵,隨後就邀我結盟,劉季臉皮之厚真是世所罕見。我根本就不必對他客氣,對他的使者說,只要送來張耳的首級就可結盟。

沒想到使者很快送來了張耳的首級,我想劉季作為一國之主,應該會說話算話,便不疑有詐,跟他結盟共抗項羽。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真的低估了劉季臉皮之厚。兵敗彭城後,有人向我報告在劉季軍中又發現了張耳,我這才醒悟,被劉季和張耳騙了。於是我誓與劉季和他的漢國為敵。

過了一年,劉季撕破臉皮,派他的大將韓信和張耳來攻趙國,在井陘關前叫陣,我心想來的正好,韓信軍只有幾萬人,而我趙軍足有十萬,又是以逸待勞,沒有理由敗給他。我必須承認太小瞧韓信了,執意與他正面決戰,李左車就勸我堅壁清野,暫避鋒芒,再派奇兵斷其後。而我就想速戰速決,馬上手刃張耳。漢軍列陣後,我全軍盡出,力圖一戰殲敵。結果證明我又一次小瞧了漢軍,在後方沒留出足夠的守備部隊。

我叫陳餘, 我恨張耳

漢軍的戰鬥力遠比我想的強悍,就在兩軍相持不下之際,韓信埋伏了兵馬兵奪了我的大營。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如此突變,後路被斷,軍心大亂,失敗已經無法避免。

兵敗如山倒,形容的真是貼切啊。我親眼看著漢軍對我計程車兵們展開大屠殺,而他們也不抵抗,一味逃跑,連我都是在逃跑,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我叫陳餘, 我恨張耳

漢軍近了,我的旁邊已經沒有一名衛兵,無力迴天啊!我終究敗給了張耳!這輩子,項羽欺我,劉邦誆我,為什麼上天對我如此不公,要讓張耳這種虛偽小人嬴!我不甘心!張耳,到了陰間我也饒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