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在我國傳世至今的數十萬件玉器中,“瀆山大玉海”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認的蒙古時期的玉器(公元1271年忽必烈才定國號為元),元明清三代都有歷史記敘,承載的歷史記憶非常豐富。大玉海從廣寒殿到團城,也間接反映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綜合考慮,被列為鎮國玉器之首。

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瀆山大玉海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這件醃菜缸誕生於元朝,當時的元太祖忽必烈命令人打造一個之器!皇家的玉石匠人就採用獨山玉打造了這一件供太祖飲酒宴會的酒器,叫做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採用的是獨山玉,這玉石可不簡單,產自於河南南陽獨山,選料重達萬斤!是一件巨型貯酒器,又名玉甕、玉缽。器體呈橢圓形,口徑1。35-1。82、高0。7米,重達3500公斤。是元朝的神器!可是由於歷史的紛紛擾擾,和有心人就把瀆山大玉海帶到一家寺廟裡,保護起來!

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用整塊黑質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質斑駁變幻,墨色中夾雜白紋,製作採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技巧,玉甕內部掏空,空膛深55釐米,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陰線勾刻的手法表現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陰刻曲線勾畫漩渦作底紋。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周身壁上隨玉自然形狀肌理雕飾有海浪以及騰躍出沒其中的魚龍、海馬、海豬、海羊等神奇海獸,底座是一大一小兩件疊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獷豪放,又細緻典雅,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瀆山大玉海細部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這尊大酒甕可貯酒三十餘石,大約相當於三千六百瓶一斤裝的白酒。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大玉海成器於至元二年(1265年),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制,忽必烈經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軍中武士。

最初放於元大都(今北京)太液(今北海)中的瓊華島(今白塔所在)廣寒殿。元朝滅亡後,元大都的宮殿大多被拆毀,作為教育國人奢侈亡國的鮮活例證,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卻幸運地被保留下來。但在萬曆七年(1579年),廣寒殿終於還是轟然倒塌,大概是看到大玉海很是精巧,於是它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監。御用監是專門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監內有一座真武廟。清代,御用監廢掉了,真武廟還儲存著,大玉海就放在真武廟的殿前,後來被廟裡的住持命人挪到了新建的前殿,充當觀音像下的大號香爐,再往後淪為道人們醃鹹菜的菜缸。直到清康熙年間重修廟宇時,輔臣高士奇才發現這一淪落的珍寶,但是當時他並沒有立即追回宮內,仍舊留在真武廟中。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從真武廟贖得,置今北海團城承光殿中。4年內,乾隆皇帝先後命人將“瀆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期間乾隆皇帝在對玉海上的龍鱗紋與其他海獸的鱗紋沒有尊卑之別,極為不滿,命工匠改之,現在玉海上除了龍身頸外,其他的龍鱗紋都具有明顯的清代特色。乾隆皇帝還為其配製了一個新底座,並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甕亭”,將“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一同安放在亭內。乾隆得意之餘,詩興大發,在玉海膛內碾刻“ 玉甕歌”三首,連序帶注共八百多字,詳細地介紹了這件玉器的來歷和流傳經過。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則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瀆山大玉海採用的玉石是比較黑青的色調,比較不引人注目!當僧人們看到以後,可能是之後的僧人沒有傳承這件寶物的來歷,就把瀆山大玉海當做一件醃菜的好寶貝!這一用就是三百多年!知道近代才被人們發現這件國寶!這可能是最憋屈的國寶了吧!歷經千年的歷史身為重器卻淪落到醃菜缸的位置,這一用就是三百多年!也正是由於這些偽裝使得它沒有遭到戰火的洗禮與認為的破壞,被現在儲存到北海公園裡,供人們觀賞!可能這件國寶最想說的就是“感謝那個把我當醃菜缸,醃了300年菜的和尚”!

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瀆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直到1988年,人們才在北京法源寺內發現了它。該底座有八面八足,為雙層雕,其上雕刻有龍獸、浪花等圖案,刀法圓潤,氣勢雄偉。它與“瀆山大玉海”的玉質、色彩、紋飾風格都高度一致,兩者配放在一起顯得渾然天成。自此,人們一就直期盼著蒙元時期的“瀆山大玉海”早日能團聚,恢復其完整的面貌,煥發出昔日的雄姿異彩。

國寶故事"泡菜缸裡找的國寶"

現陳列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承光殿前玉甕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