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歷史,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

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

王明見 曾威(收集整理)

一部秦漢史,陳勝承前啟後,是公認的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開創了反抗暴秦的先河,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在中國歷史程序中具有重要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苟富貴勿相忘”等經典名言皆出自陳勝之口。在劉邦看來,如果沒有陳勝的首義之功,也許就不會有後來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這也是劉邦以王侯之禮祭祀陳勝的緣由所在。司馬遷在皇皇鉅著《史記》中也給予陳勝極高的評價。那麼陳勝故里究竟在哪裡?史學界至今存在爭議,沒有定論,為中國歷史留下一個未解之謎。在關於陳勝故里的爭論中,主要有“周口商水說”“鄭州登封說” “南陽方城說”與“安徽懷遠說”四種觀點。以上觀點,最被歷史家漠視是“安徽懷遠說”, 因為此說主要是以《大明一統志》和清光緒年間的《宿縣誌》記載為依據,其中謬誤甚多。而且“唐宋以前古籍所載秦漢舊縣,皆無此縣”(《辭海》409頁)。直到東晉時始建陽城,這與陳勝生地的陽城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基本上可以被否定。至於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的君王村、秦漢古銀杏林等與陳勝有關的遺蹟,不過是證明陳勝起義時到過 那裡,或在那裡進行過一些重要活動,有一定的歷史紀念意罷了。另外三處都位於河南省境內,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陳勝故里呢?拋開紛紛擾擾的爭論與傳說,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從權威歷史典籍、起義路線分析、義軍人事關係和考古發掘等方面尋找答案。

趣談歷史,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

商水縣陽城遺址、陳勝故里及扶蘇墓指示牌一、從《史記》中找答案司馬遷作為西漢重要的史學家,其在《史記》中對陳勝的記載可以說是最詳細、最權威的。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約卒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其22歲左右便外出遊歷考證,也就是距離陳勝起義大約90年左右時間——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陳勝的事蹟來源,應是可靠的。《史記陳涉世家》開篇第一句話便是:“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我們知道,陽城是今天的周口市商水縣,陽夏是今天的周口市太康縣,兩地相距很近,而且在秦時同屬楚地,這也是二人能夠有“共同語言”並在起義成功後定都於陳郡(今周口淮陽)的原因。那裡有他們的人脈資源,再加上“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傳統觀念,此為陳勝故里在今商水縣證據之一。《史記陳涉世家》第二段,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從這段記載中來看,陳勝義軍是自稱公子扶蘇的隊伍而獲得民心,逐漸壯大起來的。今商水舒莊鄉境有扶蘇村、扶蘇墓(經考證,乃假冢),如果沒有歷史原因,這個跟扶蘇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地方怎麼會為扶蘇修墓?陳勝為何要在故鄉大張旗鼓地為扶蘇修墓?道理很簡單,因為陳勝起義時打的就是扶蘇的旗號,沒有了扶蘇,陳勝起義就師出無名,就是暴亂,就沒有了“理論基礎”。此為陳勝故里在今商水縣證據之二。

趣談歷史,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趙高面奏秦二世胡亥時,曾汙衊李斯道“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傍,在古語中是靠近的意思。而李斯的家鄉是今駐馬店市上蔡縣,登封與上蔡之間隔了禹州、襄城等地,方城和上蔡之間隔了遂平,只有商水與上蔡接壤,此為陳勝故里在今商水縣證據之三。“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根據《史記》的描述,陳勝定都於陳郡(今周口淮陽一帶)後,當年和他一起種地的很多老鄉來看他。張楚政權時間不過半年,勢力範圍有限,作為反叛者陳勝的老鄉,大家很難成群結隊穿過秦朝防區去看望他,只有方圓百里之內才有這種可能,而商水離淮陽不足百里。另外,陳勝攻佔陳郡之後就迅速定都,再也沒有遷都,這比較符合楚人“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的特點。秦時,商水屬於陳郡,如果陳勝老家不在陳郡,那完全可以到別的地方定都。二、從“楚地”中找答案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地理上的變徙較繁,經常有異地同名的現象,據有關史料記載,陽城僅作為縣名,就有9處之多,這也是以上各地爭搶陳勝故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如上所述都說明陳勝生地當屬楚國。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印證,陳勝的生地陽城原屬楚國故地:譬如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領導農民起義前夕,就明確提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譬如入陳之後,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三老豪傑,還稱讚他“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譬如陳勝稱王后,“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客日:‘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起。”“夥頤”之詞為楚國方言;譬如秦二世稱陳勝起義軍為“楚戍卒”,趙高則汙之為“楚盜”(《史記?李斯列傳》)……那麼,眾多曾冠以陽城的地方是否屬於楚國故地,應該說是判定陳勝出生地的前提。據史料記載,登封之陽城原屬鄭,後屬韓,秦滅韓後置潁川郡,其地從未屬楚。南陽地區的方城一帶也不是楚國故地,南陽地區原分屬韓魏兩國,而後直接為秦所有。據史載:“韓釐王五年(公元前291年)秦拔我宛。”“魏安釐王四年(前273年)秦攻韓,取南陽。”(以上均見《史記?六國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史記?秦始皇本紀》)以上記載均表明南陽方城一帶也從未屬楚。由此看來,登封“陽城”與方城“陽城”都非屬楚國,當然都不能視為陳勝生地的陽城。以有關史書與圖志記載商水陽城的建置沿革來看,可以明確證實商水一帶及其所屬陽城舊址,在戰國時期是一直歸屬楚國的。當時這一帶築有陽城(舊城在今商水縣舒莊鄉扶蘇村)鄢郢(舊址在今商水縣大武鄉程劉村)孰城(舊城在今商水縣固牆鄉三合村)三城(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41—42頁)。秦代把上述陽城置為縣首,“張楚”(陳勝稱王年號)時期,始把陽城增修擴建,改名扶蘇城,此古城遺址和文物,今考猶存。另外,相傳為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賦》有云:“天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這篇賦縱是偽託之作,但陽城和鄰縣下蔡,作為楚國兩邑之名,當屬實有。由上可知,戰國時期在河南境內確有異地同名的三個陽城,方城與登封二地的陽城已如前述,都未屬過楚國,惟獨商水陽城為楚國領屬,不僅如此,自公元前278年,楚由郢(今湖北江陵)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長達近40年之久,而後又遷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至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滅掉,在此之前的戰國時代,商水一帶是一直屬楚的。所以,作為楚故國人的陳勝,他的生地在商水陽城就自不待言了。三、從起義路線找答案陳勝吳廣等900名戍卒被徵發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屯戍,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時揭竿而起。大澤鄉在秦代時為交通要衝,是商水去漁陽方向的必經之路。大澤鄉位於商水陽城東,直線距離200多公里。如從商水方向去漁陽,路經大澤鄉是說得通的。但方城位於大澤鄉西,距大澤鄉近千里,假如從方城陽城去漁陽而繞道大澤鄉,走這麼一大段彎路是徒勞的。設若從登封陽城出發繞道大澤鄉,就必須先向東南背道而馳千餘里,然後循遠端向北到達漁陽,這就更令人不可思議了。 其次,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立即率軍向西挺進,經過今宿縣、永城、亳縣、鹿邑等縣境,一舉而下陳(今淮陽)。原來只有900人的“左閭戍卒”,擴充套件為“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的大軍。此後,這支農民起義軍就以陳作為根據地,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支起義軍在陳發展如此之迅速?由此可見陳勝吳廣在陳一帶是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的,而家鄉一帶正是群眾基礎最深厚的地方。再者,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後就立即揮軍取陳並建為基地呢?如果陳勝是登封人為什麼不去潁川?如果認為陳勝是南陽人,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繼續向南陽推進?況且南陽原亦兵家必爭之地,後來的劉邦就是從南陽進人關中的。也許有人會說:陳是楚國故都,陳勝吳廣在此建都以張聲勢。那麼,壽春也是楚國故都之一,陳勝吳廣近不取壽春,遠不取南陽潁川,而獨取陳,可見陳與陳勝、吳廣必有某種密切的聯絡。這也是陳勝生地為商水陽城的重要論證。四、從義軍人事關係中找答案從起義軍的組成中可以看出,陳勝任命的將相不少是陳及陳周圍一帶人。地位僅次於陳勝的吳廣是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陽夏距陳僅幾十裡。義軍重要將領張耳、陳餘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秦時亡命到陳。“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張耳、陳餘、邵騷、武臣等人出生地,在秦郡縣制中,都屬陳郡。當時,在封建王朝統治下,老百姓舉兵造反,並非易事,縱然是走投無路,被迫起義,隨後也一定考慮憑藉什麼,用哪些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舊式農民起義,他們不可能有嚴密的組織力量,所依靠的只有故地故人,正像項羽依靠的是吳中父老江東子弟,劉邦依靠的是豐沛集團和呂家外戚集團一樣,陳勝所依靠的也是陳地的“所善”和“故人, 這也充分說明,陳勝的故鄉就在陳郡一帶,而商水陽城是不二之選。

趣談歷史,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

五、從考古發掘中找答案1980年,原周口地區文化局與商水縣文管會,聯合對被稱為“扶蘇城”的陽城古城址進行了發掘考察,獲得了大量的實物依據。此城位於商水縣西南18公里處,城址內有扶蘇村,俗稱扶蘇故城,此城由內外兩城組成,城牆系夯土築建,外城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牆基部寬20米,外壁基本垂直,內壁呈臺階狀,為踏登城牆上的蹬道。城外東南150米處,有相傳“扶蘇墓”1座,墓北200米外,有相傳“蒙恬墓”1座(現已被毀)。內城至今仍稱“金鑾殿”,呈正方形,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城內有戰國鑄鐵遺址1處。西漢磚瓦窯6座。並埋有大量用來排除積水的陶質管道,外飾繩紋,內飾網紋魚鱗紋等,種類有5種之多。由此可見當時此城不僅雄偉壯觀,而且設施考究。在扶蘇城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在現代表層下屬戰國秦漢時期的文化堆積,其中以建築用材最多。如有筒瓦板瓦(均呈淡灰和深灰色)表面繩紋,裡面抹平或麻點紋。瓦當有素面半瓦當,素面圓瓦當,紋飾以樹葉紋雲紋變雲紋為多。其中除素面半瓦當為春秋至戰國時的遺物,其餘皆屬戰國中晚期(並且大部分與西安秦代阿房宮遺址中的瓦當屬於同類型)。根據城牆構築特點及出土器物的特徵可以判定:此城乃戰國時期所築。扶蘇城內出土了一件叫“敦”的陶器,上有大篆戳印“夫疋司工”四字,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先生辨識並解釋為:“夫”即“扶”,“疋”即“胥”,古代“胥”與“蘇”通用,故為“扶蘇”二字,在這裡作地名講。“司工”即“司空”,古代官職名。如果把“扶蘇”作人名講,即秦始皇的長子,由於胡亥串通趙高奪皇位,假造遺囑將扶蘇賜死,陳勝吳廣起義時,便藉著扶蘇和項燕的名聲,來號召天下,反抗秦二世的統治。對此事件,史書也有記載:“扶蘇城在縣西二十五里。font face=‘宋體’雲:‘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蓋涉築此城。”(《太平寰宇記》卷十)至於此城建址所在,史書也介紹的十分清楚,如《輿地紀勝》載:“在縣西十二里,秦二世時,陳涉詐稱公子扶蘇,此城蓋涉所築。”《大清一統志》卷一七十中也明確指出:“扶蘇城在商水縣西南三十五里。”由於以上史料記載的扶蘇城與陽城的地理位置在同一區域內,而研究人員又在這個城址內發現了“扶蘇司空”的陶文,再加上此城俗稱“扶蘇故城”和城外有相傳為“扶蘇”“蒙括”墓兩座,因此可以作出如下推論:即陳勝在淮陽稱王后,為了借扶蘇之名以壯聲勢,便將自己的家鄉陽城加以改造增修,命名為“扶蘇城”。這次考古發掘,為陳勝出生地提供了新的證據,尤其是出土印有“扶蘇司空”的陶器,更是證明陳勝是商水陽城人的實物依據。綜上所述,陳勝的出生地陽城,在戰國時屬楚國封邑;秦滅楚後,改為陽城縣,屬於陳郡;陳勝起義後改為扶蘇城;漢代又改為陽城縣,屬於汝南郡,即在今河南商水縣境內。近2500年過去了,關於陳勝故里的紛爭也該結束了,就讓英雄陳勝找到回家的路,讓他的首義精神魂歸陽城商水。

趣談歷史,為什麼說陳勝是周口商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