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為何正值壯年便離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歲已屬高壽

引言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業經》

古人十分相信五行陰陽學說,認為萬事萬物相生相剋,也相信佛教的因果報應論,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不是突然的,所謂有因必有果,一切的果皆是由無數個過去因造成的,不管你經歷了多少劫難,受了多少苦,天道都並不會憐憫你。等時機成熟,因緣際會,果報還是要由自己買單的。儘管我們已經知道這只是迷信的說法,但是歷史上有許多用來因果迴圈觀點的有趣故事,其中一個就是關於同治帝的死亡原因的探究。那麼同治帝為何正值壯年便離世了?其中有何隱情?讓我們一起夢迴大清,探秘這場紫禁宮闈秘聞。

同治帝為何正值壯年便離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歲已屬高壽

年幼登基,大權旁落

同治皇帝名為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的第十位皇帝,父親是咸豐帝,母親則是更為有名的慈禧太后。1861年咸豐帝去世,死前立當時年僅六歲的載淳為太子,待其去世後載淳便成為了大清帝國的第十個皇帝。新帝登基,改號為同治,為不甚明朗的朝堂放入一根定海神針,至少表面上的鬥爭消弭了一些。但由於新帝年幼,不懂得如何治國理政和駕馭朝堂,因此急需他人的輔佐和幫助。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個極具野心的女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啟了自己此後四十多年大權獨攬的專制統治。

同治帝為何正值壯年便離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歲已屬高壽

幼時的同治帝十分聰穎,事實上具備了成為一代明君的資質,不僅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時政弊端,還非常具有戰略眼光。不過年幼的同治再聰明也只是一個小孩,同其他小孩一樣懼怕嚴厲的母親。每遇叱罵就畏縮幾分,日積月累有靈氣的少年皇帝也就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了。

少不更事,沉湎玩樂

自從同治厭惡學習之後,慈禧也沒了其他的辦法,再嚴厲的管教也會被同治用各種方法化解,不反抗也不配合,弄得師傅和慈禧都很頭大。而同治自己呢,跳脫出了繁雜的學業,又一頭扎進了花花世界。貪圖口腹之慾,遇上喜歡的吃食就一口氣吃上許多,比如曾經就特別批了幾百兩的銀子用於木瓜的採購,要知道這可是當時百姓幾十年不吃不喝都攢不下來的數目。如此不知節制,在表面看來只是偶爾有身體不適,休養幾天便可以大好,但實際上卻是在虛耗自己的底子,為後面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筆。

同治帝為何正值壯年便離世了?如此荒唐,能活19歲已屬高壽

等到了同治帝大婚成家,慈禧卻依然垂簾聽政,同治仍然沒有得到親政的實際權力,因此更加變本加厲地放縱自己。由於皇家開枝散葉,綿延子嗣的需求,同治帝又多了額外的享樂去處,在酒色財氣的侵蝕之下同治帝的身體根底一日虛過一日,最終在十九歲時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疑雲重重

歷史上英年早逝的皇帝並不少,但多是因為政變或者戰爭的意外死亡或者有人故意暗殺,是因為身體虛弱病死的也有,例如明代的朱常洛,但是像同治帝這樣的年輕就病亡的卻實在罕見。關於同治帝的死因坊間也是眾說紛紜。

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由於其私生活混亂,同治帝經常偷偷帶著太監跑出宮去,與當時恭親王的兒子一同相約探訪花柳之地,不慎染病死亡。這種傳聞流傳甚廣,被當時的百姓所津津樂道,多年來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細細思索又覺得疑點重重,一個皇帝,天生就到所有人的注視,是如何頻頻出宮不被人發現的?因此正史中的說法則是感染了天花,並且還有相關症狀的記載,看起來有根有據總是比得了花柳病的皇帝體面的多。

結語

年輕的同治皇帝的死令人嘆惋,一個幼年聰穎頗有帝王之才的少年皇帝,沒有來得及挑起咸豐留給他的重擔,未及弱冠之年就離開了人世,而在這樣英年早逝的背後,是慈禧對於權力的迷戀,是慈禧對於同治的壓制,這樣的強力干預和壓力給同治帶來了許多痛苦。而這樣的痛苦難以排解便只能轉移,尋歡作樂也好,口腹之慾也罷,都不過是透過放縱排解痛苦罷了。歸根結底,同治最大的痛苦來源於母親和皇帝這個身份,死亡未嘗不是一種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