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人天生有一種錯覺,就是總以為自己比古人聰明,而且不止聰明一點點,比如海市蜃樓,就一定有人嘲笑古人,說他們不懂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其實這是一種很偷懶且極其可笑的行為,開著上帝視角的現代人,本身就是踩著前人鋪好的路前進,已經佔了很大的便宜。

如果按照這種鄙視鏈走下去,若干年後的人類,看如今的現代人,同樣是以嘲笑的眼光,他們會說:去火星不是很方便的事嗎?怎麼就研究了這麼久呢?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所以誰也不要嘲笑誰,飯總要一口一口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人並不笨,而且聰明得很。

現在碰上熱天,可以開啟空調電扇,來給自己降降溫,也可以很方便地從冰箱中取出冷飲、棒冰來讓自己“冰爽一夏”。

古人碰到夏天,有吃棒冰的待遇嗎?其實一樣是有的,那時候的人們在炎炎夏日,也能享用到冰塊,而且還會加入一些輔料做出“棒冰”,口味並不比現在的差。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而且那時的食品安全問題遠比現在低,如果把那時的“棒冰”拿到現在來賣的話,可能價格還會更高,道理跟“綠色食品”是一樣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那個時候,其實有專職的宮廷部門負責此事,不過在那個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並不是直接在夏天製造出冰塊,而是在冷天取現成的冰塊,然後延長“存活期”。

古時候,聰明的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裡,挑選比較好的水源,然後一塊塊割下來,為了防止冰塊很快融化,把冰裝進容器後,會儲存在背陰且比較深的山洞裡面。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在商朝的時候,由於青銅器比較發達,負責儲冰的人會把冰存放在冰鑑中,冰鑑是一種類似於鼎的容器,專門用來存放冰塊。

同時為了讓冷氣散失得不那麼快,那時的人們還會在冰鑑上蓋上一個蓋子,除了冰鑑,古時候還有一種冰井。

《水經注·河水五》中記載了冰井的威力:“酒然墜冰井,起立豎汗毛。”無論多炎熱的夏天,冰井之中總是有一股逼人的寒氣。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冰井之所以能有如此優秀的製冷效果,除了本身處於冰川高原上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代因為還沒有大規模工業的存在,所以對環境的傷害沒那麼大。

沒有溫室效應,冰井的製冷效果自然就很好了,只是那時的冰塊,能享受到的人群還僅限於權貴階層,普通老百姓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到了漢朝,《漢書·惠帝紀》中記載過這樣一句話:“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其中的凌室就是指儲藏冰塊的房間。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之後凌室的發展,不再侷限於在未央宮內,在其他地方也會設立,普通百姓也可在炎炎夏日享受到來自朝廷的涼爽。

到了唐朝,隨著冷藏技術的提高,普通百姓可吃的夏日食品就更多了,那時有一種名叫“酥山”的食品,酥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酥,一部分是冰。

其中酥的製作過程比較繁瑣,需要將原料反覆加熱和篩除,最後的精華部分就是“酥”了,之後再將酥放在盛滿冰的容器裡,是不是和冰淇淋筒有點像?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除了酥山,古時候賣冷飲的小商販們還會用硝石來做冰塊,然後在冰中加入果汁或者糖水,跟如今的棒冰沒什麼兩樣。

而從宋朝開始,酸梅湯就成了最為主流的消夏神器了,《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其以烏梅和冰糖熬而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身,且祛暑也。”

酸梅湯即使到現在,也是很受歡迎的冷飲,夏天吃飯的時候,如果不是在空調房裡,就很容易滿頭大汗,但只要有一碗冰鎮酸梅湯在身邊,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

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冰棒",別以為古人很笨,腦子比現代人還聰明!

這些冷飲或者“棒冰”,只是古人消暑食品中的一小部分,古代沒有如今這麼發達的科技,但依然過得有滋有味,這與他們的聰明的頭腦分不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今的我們能有這麼便利的生活,應該感謝古人,同樣,未來的人們,也必會感謝今人的貢獻。

參考資料:《漢武帝·惠帝紀》《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史不絕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