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古代,每一場征戰都離不開盔甲,這是軍中將士們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也因此在將領們之間流行一種說法:

剛打完仗不能立刻卸掉盔甲,否則後果很嚴重,也就是會得一種病,卸甲風。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既然有防護功能,鎧甲自己是需要選用堅硬不易摧毀的材料製成。

甲,有了人類文明史就有了它,最早的已藤條、皮革等綴成的我們可以忽略,後期大將們廝殺一般穿鐵甲、銅甲。問題就來了,它們是硬的

,必須要在裡面穿上厚厚的內襯才能緩解甲本身對身體造成的摩擦疼痛之感,

也能抵擋敵人對自己的攻擊所造成的震動之痛。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還有一種棉甲,看似比其他材質的輕巧,其製作工藝卻是一絲不苟。

七斤以上的棉花浸溼了,晾乾,再浸溼晾乾,反覆幾次之後再一層層地壓實,

早已失去了棉花的透氣效能,為的就是求一個良好的防禦功能。穿在身上只有一個字:

"捂"

要問熱不熱,誰穿誰熱啊!尤其是在陽光之下,光曬就足夠熱了,還要拼命征戰廝殺,不出幾身大汗都對不起那一身保暖衣。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支援中國古代醫學的是中醫,

卸甲風是中醫的理論觀點,說的很有道理。

人體在大量出汗之後,毛孔是充分長開的。古代軍人每一場戰爭時間都不會短,長時間的捂著汗液沒有辦法正常地排出,戰鬥之後立即回營帳卸甲吹風,很容易出現

"腠理不固,風邪易侵",

人體的經絡被拘束住,就會是氣血不通暢,不通就會出現疼痛的症狀。也就是所謂的中風。

就跟夏天,我們在外面熱的一身汗,到空調底下對著涼風吹,

一時是很爽,隔天就會渾身痠痛難受、感冒發燒一個道理。

何況古代將領們的那種熱是常人所不能忍受和想象的悶熱。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全軍皆甲,古代士兵卻很少被卸甲風青睞,都是光顧大將頭領。

這難道是傳說中的“富貴病”?還真是一種富貴病,兵士們需要嚴格遵守戰爭紀律,打完仗長官不說解散,是不敢隨意卸掉盔甲的。

說不定哪會兒征戰的號角又吹響了呢。將軍卻是仗著身份地位可以解脫一下,卻也帶來了得病的風險。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但是在得病和被砍死之間,還是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畢竟卸甲風這個病也是一個機率的問題,而且只要注意可以避免。但是沒人願意在戰場被對方像剁菜一樣砍掉。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員猛將,只要是他率領的征戰,,就代表著勝利,從來沒有失敗過。曾自己誇下豪言:

只要有十萬大軍,他就可以縱橫天下沒人能擋。

這樣一員不可多得的將軍,卻在40歲的年紀草率地結束了他的一生,都說他的死跟卸甲風有關。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洪武二年,常遇春帶領打了大勝仗的隊伍往回走。當走到現在的河北赤城附近時,忽然覺得熱得受不了啦,於是直接卸掉盔甲解開衣服吹涼風,瞬間就感覺渾身疼痛難忍。

很明顯,卸甲時中風了。

北方的風本就硬,這可真是吹風一時爽,一直吹風一直爽,爽到以前的舊傷都開始無緣故的潰爛。

隨軍的郎中給的病因就是“卸甲風”,倒也是比較合理貼切。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其實,對於常遇春來說,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

水土的問題。

常遇春雖說是中原人,但是這次出征去的是漠北。漠北的特點就是氣候乾燥,缺水。飲食肯定沒有新鮮菜蔬,行軍打仗也不可能吃菜蔬,最可能吃的就是大塊的肉,只有這個才能快速補充過度消耗的體力。搭配的自然是烈酒,這也是英豪的標配。

常遇春此次是向北驅逐胡元,且看他征戰的路線:

甘肅、錦州、北京地區、隆化,也就是說燕都附近的重鎮都被他拿下。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元帝北竄,他又馬不停蹄地晝夜追擊數百里地給擒獲,必然又是一場大戰。之後就是率師緊急南歸。

沒有停歇,有的不是在征戰就是在征戰的路上。再精壯的漢子也經不起一個“累”字。

水土差異再加上過度勞累,身體機能已經嚴重受損。當有機會休息時,卻又是再大汗淋漓之後卸甲吹風。

強硬的朔北之風於是就給了他一個好看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將常遇春就犯了這個錯

知道病是怎麼來的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它走。一代體格偉岸勇猛過人的武將就這樣交代了。不過也不算太窩囊,至少是屬於在外征戰時期,也算對的起他的威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