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范進中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它出自《儒林外史》,當年那個叫范進的人,從20歲開始考試,連考20多次,都沒考上,窮得叮噹響,直到54歲晚年,才中了舉人,他高興地發瘋了。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故事非常諷刺,但也真切地告訴我們,古代讀書人為了能出頭、能高中,付出了多少青春和努力。我們都知道,狀元、榜眼和探花是突出重圍,奪得全國前3的人,考試就跟比賽一樣,誰都想奪得第1,可為什麼第3名的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呢?原因竟然是這樣。

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科舉制”,又被稱為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讓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平民百姓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大展拳腳。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關於科舉制的產生,史學家們一直有爭議。一部分認為是唐朝開始的,另一部分認為是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開始的,無論如何,我國的科舉制都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現在的高考其實就和科舉制大有關係,我們都知道,高考每年都能參加,古代可不是這樣,“十年寒窗”這個成語讓人誤會古代考試要讀10年才能考,其實“十年”只是形容他們長年刻苦讀書。

古代科舉考試分等級,等級從高到低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童生考秀才,1年1次;秀才考舉人3年1次(又叫秋闈),當然有時候也看皇帝的需求,增加考試,叫做恩科。許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了考試上。

“舉人”還要排名,第1名叫做“解元”,各省的舉人們分別出發去京城參加“春試”(也是3年1次),考中者稱“貢生”,意思是貢獻給皇帝選用的“生員”,會試第1名的叫“會元”。

終於成功成為“貢生”了,就可以見到皇帝本人了,皇帝親自出題,選出全國前三名——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都能叫做進士)。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狀元,全國第1名,不用多說,必須是才智過人、文章出色;第3名的探花,實力也很不錯,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探花必須長得帥!你想想,不但你的才華被皇帝肯定了,相貌也被肯定了,得多開心?而且古代公主們都喜歡選探花當駙馬,原來是這個原因。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另一方面,探花也不吃虧,一般而言,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從6品)之職,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正7品)之職,差別不大,其實讀書人沒有進入官場前,都是從零開始,誰工作能力更強,就有機會晉級,差1品都不是事兒。最可憐的還是第2名的榜眼,文采比不過上面的狀元,長相比不過下面的榜眼,經常被忽略。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高中狀元還興奮其實古代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總而言之,古代的探花郎一般都很帥,電視劇裡也按照這個標準選帥氣的人當探花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朋友們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參考資料:《關於科舉制起源的再商榷》《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