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的由來

一般來說,有的人就以為這種選拔的雛形起源於大漢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孝廉,舉秀才等,一直到了隋朝,楊廣創辦了進士科,這種選拔方式才正式的固定下來。但是這個時候的第三名並沒有什麼稱號。

一直髮展到宋朝,才有人將探花的稱呼定給了第三名。曾有大宋典籍記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當初在大唐的時候,探花並非是用來代表名次的稱號,其實是“探花使”的簡稱。在那個時候,人們考中了之後,帝王會在杏花園創辦一場盛宴來宴請考中之人,這個宴會通常會在進士裡面選出幾位最俊朗的人擔當探花使。

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使主要負責的就是在杏花園裡採摘花朵,之後在瓊林苑題詩,只為了迎接新的第一名做準備。探花使可以說是考中進士裡面的驕傲,也是所有人的牌面,所以就會需要俊朗的人來擔當。

所有的人都會喜歡美麗的事物,哪怕是考中狀元也免不了,即便他才華橫溢,但也不會免俗。而且當上了探花使之後,更是會得到君主的注意,還有其他人那充滿羨慕的眼神,肯定是會特別的風光啊。

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更容易成為豪門貴婿

眾所周知,古時候的社會情況都是會把自己家的女兒養在深閨之中,把她們的婚姻掌控在大人的手裡。作為高官們的女兒,父母通常都會在每年考試結束之後,從新考中的年輕人裡天選一位自己覺得滿意的女婿,所以說,當一個人被選中了探花使,他們也就離自己美滿的人生很近了。

一直到最後,大唐王朝亡國之後,王都裡再也沒有了杏花園,可是探花使這一職務一直流傳到了大宋前中期。名氣最大的就當屬是寇準了,他當時僅僅只有十九歲而已。那時候的趙光義特別的喜歡這個富有才華的年輕小夥子,說他正好適合擔任探花使的職務,所以他也做了一次帶領考中的進士遊玩觀花的職務。

可以看出來他當時的榮耀有多高,再後來一直到了趙佶繼位的時候,探花兩個字才用於形容考中第三名的進士。

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正式收入科舉名次中

即使說到了宋朝趙佶的時候,科舉考試進行了改變,把以前的探花使正式的收入了科舉考試前三名的第三名。探花的地位不如以前做探花使的時候高,可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講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再怎麼樣,挑選科舉考試考中的進士是為了尋找到一個優秀的官員,可以為了天下蒼生謀福,為了國家富強而努力的人,並非是為了那些高官貴人選女婿的。

所以,後來的一些探花進士都是擁有真是才學的人,例如大明時期的蔡昂,陳瀾清王朝的程元章等人。

在古時候,有了科舉考試開始,最初的的科舉考試並非做到了完美的公平公正。在一個君王大權在握的時候,科舉考試考中了前三名,也不單純的是考試成績的前三名,當中必然包含在這帝王的個人偏向和喜愛,帶著濃厚的個人情感在裡面。

古代中探花, 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 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更何況探花以前是為一些年輕俊朗的進士準備的職務,所以帝王在決定第三名的時候,也是經常會按照這個並不算公平的規則選取。也正是由於樣的情況,很多古代的老生更想獲得第三名探花的位置,以至於比考中了狀元更加讓人開心,再怎麼說這也是一代帝王對自己容貌的認可,這也是為何很多人都對這個位置趨之若鶩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