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機關大揭秘(死人和活人的"博弈")

編輯丨秋褲兜芝麻

中國歷史上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大肆奢華。但是高貴的墓主們清楚,那些陪伴他們的價值連城的珍寶,從入土之日起,就註定會引來盜賊的光顧。

因此,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會像設計保險箱一樣來保障他們死後的安寧。於是機關術就大量地運用於陵墓中,今天讓我們細說古墓機關。

古墓的“主被動防衛”

“自來石”是古代帝王陵常用的封門反盜設計,所謂“自來石”其實就相當於一根頂門棍。棍的底部有一個槽,以使門外無法推開石門。

古代墓葬機關大揭秘(死人和活人的"博弈")

著名的南越王墓,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皆以自來石封堵墓門。1956年,當考古人員發掘定陵地宮,面對第一道石門後面的自來石無計可施。經過一番調查思考,終於從一本皇宮秘籍中發現了叫做“拐釘鑰匙”的開啟工具。

將這種鑰匙插入門縫中套住自來石,慢慢的用力推動,自來石居然立了起來,漸漸地與地面垂直呈90度角,眾人用力推動,幾十噸的大門轟然洞開。堅固的墓穴只能被動的房被盜墓者。

古代墓葬機關大揭秘(死人和活人的"博弈")

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定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弓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藥時,它的殺傷力強大。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

最出其不意的手段,盜墓者都拿它沒辦法

相比于飛刀弓箭、翻板吊石等剛猛的暗器,沙子無疑是反盜墓被動防禦中最出其不意的有效手段。

古代墓葬機關大揭秘(死人和活人的"博弈")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採用“積沙”的方法來對付盜墓者,因為建墓的主要材料是沙子,“積沙墓”也因此而得名。人們建墓的時候,一般開挖深達十幾米以上,面積達幾十甚至幾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再根據風水術定好棺槨的朝向,定位後回填乾燥的細沙,最後用泥土覆蓋,將墓的四周夯實築牢。

古代墓葬機關大揭秘(死人和活人的"博弈")

沙子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兩個,一方面沙子可以保持地下乾燥,屍體不容易腐壞。另一方面乾燥的細沙就像流水,流動性極強,盜墓者根本無法在這種土層上挖掘到洞。

這邊剛挖開,那邊又填滿了,即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挖成了,也很可能被上層塌方洩露的細沙迅速掩埋。當然遇上這種情況,很少有盜墓者能夠生還出來,最後大多都成為了殉葬品,這讓他們都不敢輕易去挑戰自己的運氣。

地下的古墓就這樣靜靜的為我們展示著古人令人讚歎的智慧,而這種活人和逝者之間的賭博,將是盜墓者的“陷阱”,卻是我們如今考古的“寶藏”。

關於主播:

中華遺產雜誌,專輯《中華遺產丨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