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實施了一項改革,使古代中國人口突飛猛進,到乾隆時突破1億

清世宗雍正(1678年—1735年),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承康熙下啟乾隆,雖然在位僅僅13年,但在這短短的13年裡,雍正整頓吏治,做出了大量的改革,比如: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等。

其中,“攤丁入畝”是雍正實施的一項稅制改革,而這樣一項簡單的改革,卻使得我們古代中國人口數量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人口從一直在幾千萬徘徊輕鬆上億。

那麼,“攤丁入畝”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的影響呢?下面本文來簡要敘述一下。

雍正實施了一項改革,使古代中國人口突飛猛進,到乾隆時突破1億

在古代,國家要對統治下的人民徵收人頭稅,主要有“算賦”與“口賦”這兩種人頭稅。其中,算賦是針對15歲以上56歲以下的成年人徵收,其開始要比口賦早些,始於戰國後期的秦國商鞅變法,名目為“為治庫兵車馬”,屬於一種軍賦。

口賦則是對未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始於漢代,與算賦共同構成漢代的人頭稅。口賦稅額為每人每年二十錢。口賦對兒童的徵收年齡開始為7歲,漢武帝時為了打擊匈奴,而將口賦的徵收年齡提前到3歲,漢元帝時又改回7歲。與算賦不同的是,口賦收入不歸政府,而是納入了皇帝的私有收入。

雍正實施了一項改革,使古代中國人口突飛猛進,到乾隆時突破1億

人頭稅就這樣從戰國後期一直存在於後來的歷朝歷代,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間。當時,由於清軍入關後,滿清貴族及官僚階層大量兼併土地,出現了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而由於這些貧民地少人多,國家的丁役負擔又基本壓在了他們身上。鑑於這種情況,在康熙晚年時,便在廣東實施了攤丁入畝試驗,到雍正時,正式向全國推廣。

攤丁入畝的具體做法就是一改之前丁銀(即人頭稅)和地銀(田賦)分別收取賦稅的辦法,而將丁銀攤入地銀之中一併收取。這樣,地多的大戶人家便需要承擔較多的賦稅,地少則賦稅較輕,而貧窮人家,也不用再根據家裡人口的數量繳納人頭稅了。

雍正實施了一項改革,使古代中國人口突飛猛進,到乾隆時突破1億

攤丁入畝在雍正的強力推行下,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這一政策一方面減輕了無地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田地稅賦的增重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土地的兼併,為清政府儲存了一定數目的自耕農,有利於政府財政收入和社會的穩定。

由於攤丁入畝政策的實行,取消了“人頭稅”,使得廣大的底層貧農生養後代的數量快速增長,在之前整個兩千多年的時代,我國人口數量一直徘徊在2000萬—6000萬左右,而到乾隆時,開始突破1億,道光時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億,這一個變化,大概也令雍正帝沒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