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裡三句話就領盒飯?方孝孺不該死得這麼輕飄飄

《大明風華》開篇未久,就是靖難之役。

一會,方孝孺被帶到,朱棣鞠躬打拱,說方先生,多多拜託你,幫我擬一篇登基的詔文,安天下人之心。金山銀山,高官厚祿,就在先生筆下。

在之後的劇情中,方孝孺一共只講了三句話——

不孝子朱棣,謀權篡位——

被踢倒在地,威脅滅九族,他咬牙切齒地吼道——

你就算誅了我的十族又如何?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大明風華》裡三句話就領盒飯?方孝孺不該死得這麼輕飄飄

(大明風華 劇照)

就領盒飯了。

我覺得,其實方孝孺與朱棣之間的交鋒,應該大書特書。

為何這樣講?

因為這是明朝歷史的重大轉折。

《明史》記載,早在燕王起兵之前,謀士姚廣孝就給朱棣打了預防針,說: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當時朱棣“頷之”,也就是答應了。

然而,方孝孺不願替他起草上位詔書,且“悲慟聲徹殿陛”,聽到“此朕家事”時,還不覺悟,擲筆於地,大呼“死則死耳,詔不可草”,朱棣就忍不住了,“命磔於市”。

磔不是千刀萬剮,不是凌遲,而是五馬分屍,就是商鞅那個死法。

《明史》未說是誅九族還是十族,在方孝孺的傳記最後有寫,當萬曆十三年,盡赦當年因方孝孺案謫戍之人時,方已無直系親屬,只有旁支因洪武年間進忠言被貶,入了軍籍而得免死。

靖難之役及方孝孺案,明人記載甚多,萬曆年間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有寫——

本朝無國史,以列帝實錄為史,已屬紕漏。乃太祖錄凡經三修,當時開國功臣,壯猷偉略,稍不為靖難歸伏諸公所喜者,俱被劃削。建文帝一朝四年,蕩滅無遺。後人蒐括捃拾,百千之一二耳。

《大明風華》裡三句話就領盒飯?方孝孺不該死得這麼輕飄飄

什麼意思?朱元璋的實錄,經歷了三次修訂,靖難之役中投降的那些人,把對他們不利的,都刪了——

說白了,不就是篡改歷史嗎?

又說——

東廠之始,不見史傳。王弇州考據,以為始於永樂之十八年,引萬文康疏為證,意者不謬。其始偵伺非常,蓋尚慮議師靖難,未厭人心耳,然而中官之橫始此矣。

東廠之設,乃因朱棣覺得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需要靠得住的人替他刺探情報,鉗悠悠眾口。也正因他們靠得住,不受他人節制,所以尾大不掉,乃有廠衛之患——當然,此患乃指對臣僚百姓而言,於皇帝,則自然是忠心耿耿了。

僅此兩條,亦可知,從奪位到諸方孝孺合族,朱棣等人雖然刀兵在手,卻仍害怕時人及後人的議論。因此,只得加強控制,刪篡史書,結果是欲蓋彌彰。

《大明風華》裡三句話就領盒飯?方孝孺不該死得這麼輕飄飄

及至崇禎時代,李自成攻京城,很多大臣,未能隨朱由檢一起死社稷,有人替他們找的理由就是,明朝對讀書人只有那麼好,朱皇帝變李皇帝,不都是家事嗎?

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方孝孺之死,既是時人議論的中心,也是後人針砭的材料,《明史》中兩人短短几句交鋒,卻暗含著幾千年綱常之關鍵,拍電視時,若能將此拍出,絕對會很精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