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張良是戰國末年到秦漢初期的人,他的家族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國相,他的父親張平是韓國二朝國相,戰國時期的貴族政治,世襲世?制,如果韓國一直存在,那張良同樣也會成為韓國國相,只可惜到了張良時代,就被秦始皇統一了整個戰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原來的東方六國不復存在。

秦始皇不僅僅是終結了天下戰亂的局面,而且徹底廢除了分封制,開創了郡縣制,秦之後的社會不再是貴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張良這個曾經的韓國貴族之後對秦始皇也是恨之入骨,為了報國仇家恨,張良散盡家財,僱傭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只可惜刺殺行動失敗了,張良也因此到處逃亡。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戰國末年到秦朝初期,有很多像張良這樣的原六國落魄貴族之後,包括張良在內,這些人的心願就是復國,恢復自己當年貴族之後的身份,要知道當一個貴族是可以世代傳承的,而秦始皇卻終結了這一切,可想而知那些原來的貴族有多恨秦始皇,所以才會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一反秦,整個天下如星星之火一般迅速燎原。

張良也是如此,憑藉他的人脈與資源,張良拉了一支100多人的隊伍反秦,由於勢力過於弱小,所以張良需要投靠一家勢力較大的諸侯,最初張良決定投靠一個叫景駒的諸侯,這個人是楚國貴族之後,屈、景、昭三家之一的景氏後裔,在陳勝被殺後,景駒被部下秦嘉立為楚王,但是,項梁也擁立了原來的楚王后裔熊心為楚懷王,這樣就有兩個楚王了,後來項梁找了藉口滅亡了景駒。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張良在去投靠景駒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劉邦當時勢力不大,帶著自己的一支隊伍反秦,劉邦與張良一見如故,張良於是放棄投靠景駒,反而投靠了劉邦,幸虧張良投靠了劉邦,如果投靠了景駒的話,可能還會被項梁打敗。

這個時候的張良雖然投靠了劉邦,但是為韓國復國的心願一直沒有放棄,劉邦在當時也是歸屬於項梁的,張良就勸說項梁立韓國的王族後裔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項梁同意了,韓成就是韓王成,而張良本來則成為韓國的司徒,相當於相國,這個時候張良復國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但在秦末天下大亂的局勢中,韓國即使復國成功,但由於國力弱小,只能依靠於項梁及後來的項羽,韓王成與張良依靠項梁提供的數千兵力開始與秦兵激戰,企圖奪回原韓國的土地,事實也也奪取了幾座城池,但由於勢力弱小,與秦軍展開反覆爭奪,反而又被秦軍奪走。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直到劉邦奉楚懷王之命令西向攻秦路過韓地時,張良與劉邦再次會和,劉邦幫助韓王成與張良奪取了韓國故地,並且向韓王成請求借用張良,此時的張良畢竟是韓國的司徒,韓王成同意了,留守韓國舊都河南禹州,劉邦於是帶著張良繼續西進攻打秦朝。

劉邦依靠張良的計謀從武關打進了關中,滅亡了秦朝,差不多同一時間,項羽在鉅鹿之戰滅亡了秦軍主力,以反秦義軍首領的身份進入關中,張良幫助劉邦在鴻門宴躲過了項羽的迫害,同時在分封天下之時,張良利用項伯為劉邦爭取到了漢中之地,最終張良又勸劉邦退回漢中時燒燬棧道,以消除項羽的懷疑之心。

在做完這一切後,張良再次離開劉邦跟隨韓國王成去了,那麼後來張良為什麼又放棄自己曾經復國韓國的理想,而徹底跟隨劉邦了呢?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項羽殺死了韓王成。

最首要的原因就是項羽在分封天下結束後,不讓韓王成回到封地,而是把韓王成帶到了自己的西楚國都彭城,軟禁了起來,不久項羽把韓王成貶為穰侯,最後又殺了韓王成,派出自己的親信鄭昌為韓王。

項羽的這一行為,直接斷了張良的理想,張良畢生的心願就是恢復韓國,恢復自己祖先的榮光,但是項羽居然殺了韓王成,然後立了非韓國王族後裔為韓王,張良能效忠項羽所立的韓王嗎?當然不能,但張良能改變什麼呢?

張良只能徹底投靠劉邦,來打敗項羽,才能讓韓國再次復國,於是張良投靠了劉邦。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二、張良看清楚了項羽分封之後的天下形勢。

項羽分封天下之後,天下立即大亂,以張良的謀略完全看得出來天下的形勢會如何發展,項羽分封天下的行為是以西楚國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就連天下第二大勢力的劉備,也只能乖乖地退到漢中這樣的偏遠之地,雖然項羽的勢力看起來很強大,但實際上藏著很多變數和不確定因素。

首先是田榮殺了項羽分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齊國是項羽西楚國的北部屏障,項羽分封三個齊王就是想讓他們相互制衡,與封三秦王在秦國故地是一樣的道理,項羽不願意讓其他勢力坐大,他只想保持自己一家獨大,而唯一能打敗項羽的人,就是劉邦。

張良看到了只有劉邦才能打敗項羽,張良在與劉邦初次相遇的時候,張良給劉邦講太公兵法,這種兵法太過深奧,一般人很難懂,而張良給劉邦講太公兵法的時候,劉邦每次都聽懂了,張良很驚奇,這叫什麼?叫志同道合,人逢知己,所以張良就投靠了劉邦,協助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三、張良政治理想的轉變。

張良最初一直是擁立分封制,以復興韓國、恢復家族榮耀為己任,但在韓王成被殺後,張良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彭城之戰大敗後,劉邦一度灰心喪氣,他大手一揮,告訴群臣:誰能幫我打敗項羽,我把函谷關以東的所有土地都分封出去,然後一個叫酈食其的人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讓劉邦分封各地諸侯,就能打敗項羽了。

這等於是恢復了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劉邦當時也許是腦子糊塗了,就同意了酈食其的意見,還刻好了很多分封用的印章,讓酈食其為使者出使各地,而且張良知道了這事,阻止了劉邦,張良告訴劉邦現在分封天下已經是形勢不同了,解決不了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如果分封了天下諸侯,那麼各地的人就會效忠所分封的諸侯,形成戰國時期那一種局面,那麼誰來效忠漢王(劉邦)呢?

張良是韓國貴族,為何不幫韓王立國,反而幫漢王劉邦反秦打項羽呢

張良之前就是想恢復韓國,後來張良發現韓國即使能恢復,也不是原來的韓國了,天下仍然會繼續戰亂,而在戰亂之中,以韓國的力量根本無法獨立,即使恢復了,也是被會其他勢力所滅亡的,而唯一能夠讓天下安寧的方法就是統一,讓一個最有能力和勢力的人去統一天下,而這個人只能是劉邦。

張良直到這個時候,才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好處,所以他放棄了自己之前分封制的那一套理論,轉而擁護秦始皇郡縣制的那一套理論,包括劉邦後來在中央政府控制區實行郡縣制,多少也受到張良的影響。

張良功成身退

所以張良會徹底跟隨劉邦,協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而此時的張良已經沒有政治理想了,他身為韓國貴族之後,對於名利和地位看得比較淡,劉邦給張良三萬戶的封地,張良沒有接受,只要了和劉邦當初相遇的地方為封地,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以身體不好為由棄官,不重名與利,此時,張良的理想就變成了修身養性、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

漢初開國三傑,只有張良沒有受到任何猜忌,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張良不重名與利,與世無爭,只想著修身養精,劉邦又怎麼會猜忌他呢?也許這也是張良功成身退的一種表現,張良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只是為了結束戰亂,為了天下百姓少受戰亂之苦,然後張良的使命就完成了,最終功成身退、善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