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戰是真的嗎?史實服人

《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武周王朝在694年成功擊敗了後突厥,室韋,西突厥,吐蕃4國大軍的圍攻。(此戰於693年開始,694年二月結束)

具體史料如下: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公元六九四年)甲戌,默啜(後突厥可汗)寇靈州,室韋反,遣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勃論贊刃、(西)突厥可汗俀子等於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亞洲大戰”便是對武周擊敗吐蕃、西突厥、後突厥、室韋4國圍攻的戰爭之稱謂。由於此戰學術界暫無官方命名,但戰爭確實存在,民間便衍生出“亞洲大戰”作為武周擊敗四國圍攻的稱謂。

亞洲大戰是真的嗎?史實服人

但有人說《資治通鑑》的記載只是個孤證,那麼兩唐書記載的更為全面。

具體記載如下: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其明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與吐蕃寇,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戰 冷泉、大領谷,破之;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因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新唐書·本紀·卷四·則天皇后》:“甲戌,突厥默啜寇靈州,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敗之。”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四》:“(室韋)長壽二年叛,將軍李多祚擊定之。”

在大戰過後,世界各國為武周建立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諸胡聚錢百萬億。”

《舊唐書·本紀·卷六》:“諸蕃酋長奏請大征斂東都銅鐵,造天樞於端門之外,立頌以紀上之功業。”

《新唐書·本紀·卷四》:“四月戊寅,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亞洲大戰”最大的爭議點就是參戰人數。有說法是200萬,也有說法是20萬等。那麼具體參戰人數究竟是多少呢?

參考以上三種史料記載,《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未記載參戰人數,唯獨成書最晚的《資治通鑑》卻記載了西突厥和吐蕃的參戰人數,其出處不得而知。分別是王孝傑破西突厥和吐蕃各3萬餘人,合6萬餘人。韓思忠破泥熟俟斤1萬餘人,累計7萬餘人。而對後突厥和室韋的參戰人數卻並未提及,包括韓思忠擊敗的突厥施質汗、胡祿屋闕、吐蕃的人數也未記載。由此可見,7萬餘這個資料僅僅是“亞洲大戰”一部分,不代表全部,且僅僅是司馬光一家之言,不能完全等同於史實。鑑於其他史料並無記載參戰人數,姑且按照《資治通鑑》保守估計,後突厥和室韋參戰總人數與西突厥和吐蕃人數等同,亦為7萬餘,韓思忠擊潰的施質汗、胡祿屋闕以及吐蕃共7萬餘,那麼人數則有21萬了,再加上武周主力軍保守估計約10~20萬,那麼總參戰人數起碼在30~40萬以上了。以上皆根據《資治通鑑》推測,而本書作者司馬光個人對武則天及武周王朝充斥著不少偏見,抹黑、貶低等行為比比皆是,且資料出處不明,故僅供參考。

而圍攻武周的四個國家總兵力之和在200萬左右是有可能的,但一次性將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戰爭中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若有不慎導致全軍覆沒,國家則處於瀕臨滅亡的危險。

綜上,“亞洲大戰”的戰爭事蹟屬於史實,確實存在這場戰爭。但參戰人數存在爭議,不能因人數爭議而否定這場戰爭的存在,這樣極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風向中,因為許多相關的記載都很明確,即使否認也無法銷燬這些文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