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五代十國後國家權力制度的重組

文/納蘭談史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成功奪取了後周政權,開啟了宋王朝統治時期。宋作為新生政權,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壓力山大,自唐末以來形成的藩鎮割據形態依舊存在,中央尾大不掉的局面愈加嚴重並威脅著新生政權,武將一手遮天作為五代十國政權頻迭的病根,趙匡胤很清楚解決時弊的緊急性和必要性,否則他將會步五代之後短命王朝皇帝的後塵。

但凡歷史上能夠國祚長久的大一統王朝,其開國君主除了有大勇略、大智謀外,還必然要有制度大創新之舉。新朝伊始百廢待興,制定國策的精準與否直接關乎到社稷存亡和長久穩定,基於此,宋太祖對新國家權力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五代十國後國家權力制度的重組

權力收歸中央除積弊

無論是晚唐時期節度使的擁兵自重悖反中央,還是當前李筠、李重進等地方大員的犯上作亂,他們對中央傲慢的底氣無非就是來自於擁有地方的武裝控制權和可供自己支配的財政權,地方武裝力量的膨脹,在大大弱化了皇權權威的同時,還帶來了中國社會自上而下組織形態上的極大破壞,儘管趙匡胤有將權力收歸中央的意願,但有想法是一回事兒,身體力行又是一碼事兒了,要不然藩鎮割據的積弊也不會存在一百多年也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

參考歷史上開國帝王收取權力的方式,多是以流血殺戮權臣來達成目的,這樣雖然可以保證皇權的暫時安全,但也會招致朝野上下的人人自危,形成政治恐怖的氣氛。作為慈悲的有為帝王,趙匡胤不忍誅殺功臣,更不能這樣去做,因為五代以來,武將問題的解決不善,最後多數都將演化成官逼將反,前人郭威就是前車之鑑,到底該怎麼去處理呢?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五代十國後國家權力制度的重組

建隆二年,頗有心事的趙匡胤宴請掌權武將喝酒,在這場酒局上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兵權的交接,將軍們被皇帝恐嚇後很識時務的要求交權,趙匡胤沒有趕盡殺絕而是順水推舟,把他們多數調到地方上去做沒有實權的官員,成功實現了權力收回中央的目的。

權力制度設計是難題

宋太祖把權力收歸中央的目的已經達到,但這只是第一步,到手的權力又當如何分配重組?成為了宋太祖夜不能寐的又一個頭疼問題。

以往禁軍是由殿前都點檢與殿前副都點檢所統帥的,但實際上禁軍還是一把手說了算,殿前都點檢一職由於權力過大產生了難以制衡的漏洞,所以趙匡胤便決定廢除殿前都點檢之職,自領禁軍。其下分設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三個辦事衙門,三個衙門之間分化事權互不統屬,而三衙之間只能受一個人的制約,那就是皇帝。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五代十國後國家權力制度的重組

三衙雖然看似分權完成,但軍權的分配依舊不能稱得上是嚴謹,因為三個衙門的最高長官依舊具有獨立的完整的軍權,所以宋太祖在此基礎上又增設樞密使一職來防範三衙長官的專權。樞密使只有發兵之權,而三衙僅有統兵之能,這便是北宋軍權制度的核心所在,所以北宋時期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也不足為奇了,這是宋太祖對軍權制度無懈可擊的防範設計,堪稱精妙。而對於地方節度使,先是奪其財權,無財再弱化其兵權,至此唐朝末年以來藩鎮割據和中央皇權闇弱的問題被宋太祖徹底解決。

北宋的權力制約機制堪稱完備,這與身處五代十國亂世的大環境密不可分,也和宋太祖的雄才大略有著直接關係,在非常時期下采取非常手段無可厚非,但是政治制度沒有絕對的完備,在時間的檢驗下,這套精妙的制度設計的弊端也逐漸顯露,成為後來國將不國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