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提起徐志摩,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那首《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讀著這樣的詩,很容易便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個溫文儒雅的讀書人形象。可就是這樣一個滿腹才華的大詩人,大作家,卻為了新歡,差點害死原配妻子。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是張幼儀,1900年出生,是一個出身不凡的名門閨秀,她的哥哥是政界的風雲人物。這樣的家庭背景,足以讓她在民國時期大放異彩,可偏偏她卻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人。

1915年10月,在四哥張嘉璈的撮合之下,年僅15歲的張幼儀嫁給了才華橫溢的徐志摩,準確地說,這是一場利益聯姻。

徐志摩家世代經商,是江南當地有名的富商。張幼儀的父親張潤之也是當地有名的鉅富,家裡還有人從事政治活動。這場聯姻,所謂是“強強聯合”,這對徐志摩的父親來說,能和有著如此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也是求之不得。

在這兩大家族的“撮合”下,15歲的張幼儀就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徐家少奶奶。而18歲的徐志摩面對這場包辦的婚姻,他的態度則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張幼儀與徐志摩結婚,倆人完全是一場封建殘留問題的包辦婚姻。在結婚前,倆人從未見過面,更不用提有什麼感情。

張幼儀是個傳統的女子,嫁給徐志摩後,她的一言一行找不出任何錯處,可徐志摩卻把自己標榜成受過先進教育的才子,他對這樁婚姻極不滿意。婚後,也從來沒有想過與張幼儀培養感情,甚至曾稱張幼儀為土包子。

1918年,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下長子徐積鍇,不多久徐志摩就出國留洋了。二人婚後生活一點也不融洽,基本上是聚少離多。

張幼儀為了維持婚姻,1920年底曾去沙士頓尋找徐志摩,而這個時候張幼儀還懷有身孕(次子)。

徐志摩不但不憐惜懷孕的張幼儀,對她冷冷淡淡,甚至有時候還惡語相加,他總覺得這個“土包子”在給自己丟人。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在國外,徐志摩對懷孕期間的張幼儀不聞不問,見她不同意離婚,便將她一個人丟在陌生的環境裡。

很多人都從徐志摩口中瞭解張幼儀,認為她配不上徐志摩,可事實恰恰相反。張幼儀不僅家世不錯,在文學上也有自己的成就。

徐志摩才華橫溢,受人敬仰,在倫敦,他遇到了那個滿腹才學,陽光大氣的林徽因。兩人文藝青年氣味相投,經常在一起談詩論賦吟詩賞月。久而久之,便墜入愛河。

在徐志摩眼中,林徽因才是能與自己匹配的人,他對張幼儀僅存的一點點愛意,頓時蕩然無存。然而這個時候,徐志摩和張幼儀已經有了孩子。

張幼儀並不知曉丈夫感情上的變故,她還是一如既往地愛著徐志摩。此時張幼儀已經懷有七八個月,徐志摩對她的身孕毫不關心,甚至要她去打掉胎兒 。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醫療技術不成熟的年代,打胎對於女子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徐志摩這樣說,就等同於要害死張幼儀,兩人的婚姻,終究在不愛與吵鬧中逐漸消亡。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兩人離婚後,張幼儀的生活也開始綻放光彩,先在二哥張君勱的幫助下,去了德國,攻讀幼兒教育。後又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還在八弟張禹九開的雲裳服裝公司,出任總經理。

建國後,她去了香港,後來與一個離異的醫生結婚。1972年丈夫(醫生)病逝後,張幼儀去了美國,1988年病逝於紐約。

有人說,她配不上才華橫溢的徐志摩,但她卻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銀行家,還成為了服裝公司的總經理,再也沒有人說她配不上徐志摩。

相反,與徐志摩結婚,遭受如此非人的對待,才是她人生的汙點。

張幼儀的侄女張邦梅,將兩人的婚姻比作小腳與西服,兩人的婚姻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碰撞。

也有人把這場鬧劇都歸咎於徐志摩,但一更覺得,他的錯不在於追求愛情,而是對張幼儀的含糊其辭。

若是不接受這場包辦婚姻,他大可以開始頑固地抵抗,而不是礙於父母壓力,被迫與張幼儀生子,卻又以追求愛情為名,對一個女子不負丈夫的責任。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自古才子多風流?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他們的婚姻雖是家庭包辦,但也是封建禮教的體現。

然而現在回頭一看,徐志摩對張幼儀確實又是無情且殘酷的,不知道是源於對封建禮教的厭惡?還是真的因為自古才子多風流?

在這裡引用網上一句話:

你最愛的人,傷你最深;能傷你最深的,才是你最愛的人。二者何為正解?也許,愛與傷害,從來都是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