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養廉銀不“養廉”,為何還推出?雍正帝的算計讓大清多活百年

雍正皇帝,應該算是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出得最富有實幹精神的帝王。

任上,他用十多年殫精竭慮的苦勞,將老爹留下的虧空補齊,還給了自己兒子乾隆,十全老人霍霍的空間,這政績無疑是666。

後世風評很差,因此也在這666的政績之中出現。

這最大的政績,就是如下這表單中的官員薪金。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雍正朝工資表)

注意其中的養廉銀一欄,再看歲俸也就是年薪一欄!

按一品大員算,正式工資180兩,作為獎金的養廉銀是多少?答案20000,是工資的111倍。

這數額巨大的獎金,就是雍正首創的養廉銀。

那麼養廉銀是什麼?何以能為清朝續命百年,就值得深究了。

一個王朝要延續,最關鍵就是錢的問題,而能讓朝代內耗不斷,最大的因由就是貪腐問題。

作為上位者的雍正帝王而言,知人心懂權謀是必修課。

雍正懂這個道理,也知道人心不足,於是順勢而為,推出養廉銀製度。

目的嗎,從不是杜絕腐敗,而是讓腐敗變少,變緩,變收斂,最後讓內耗來的晚點,慢點,給子孫留下個乾淨點的朝堂。

透過養廉銀補貼官員,讓官員的日子相對好過,以求減少官員沉淪的機率。

這樣做的原因嗎也很簡單,設定了養廉銀還有部分好官,要是不設定,那就天下烏鴉一般黑了。

而且這養廉銀出處的本質,其實也是封建時代官場規則左手倒右手的互補而已。

用的都是“火耗銀”。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銀子)

“火耗銀”是個很具特色的產物,初開始意指:運輸途中造成的損耗。

比如部落聯盟時代,部落領袖說,將一車糧食運到200裡地外的另一個部落。

這中間,人吃的糧食,馬吃的飼料就是火耗,按照一定比例,要扣除出去。

至於扣除的比列,有的人吃的少,有的人吃的多,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後續這無數朝代演變後,漸漸成約定俗成的規則,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終於成了常態。

張居正改革,無疑是華夏稅務史上重大改革之一。

改革之前,明朝稅收制度是實物稅配合銀錢徵收。

這樣制度下,錢糧絲綢甚至稻草都是可以算稅收的。

不過這制度的弊端,在明朝中後期漸成頑疾,國庫沒錢,只有一堆雜物,弄得當官的一個個都成了叫花子,油水多的衙門有孝敬,沒油水的衙門,一年指望發個工資,最後發的都是些雜物。

國庫空虛,官員俸祿都難發出去,不改咋辦!

於是,一條鞭法改革稅務開啟,國庫只要銀子,別的雜七雜八的就不要了。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張居正改革)

可是這銀子收上來依舊有問題,那就是火耗!

簡言之,老百姓嗎,都不是有錢人,全收銀子,都是零零碎碎的銀子,這不適合交稅啊。

於是收完了之後,就要熔鍊重新鑄造成合規大小含銀量的銀錠。

經火這麼一熔鍊,無論成色也好,重量也好,都會有損耗丟失,這就成了新的火耗。

至於火耗比列,打個比方說:一個州府上繳了十萬銀子,在重鑄之後大多隻有九萬兩多點。

這,貌似也不對啊,虧誰也不能虧政府,於是地方在下派稅收的時候,也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在定額稅基礎上,附加一成作為火耗銀,總之一句話,大明的錢不能少,那麼只能找老百姓要多點唄。

這辦法,看上去不公平,卻存在了很久很久,而且後續越發的變味了。

因為火耗的比列,誰說了算,還不是收錢的嗎,於是火耗成本,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額外稅負,在正規稅額外被髮揚光大,10%就成了火耗稅基準。

至於到底是多少,從未有明確規定,都是地方說了算。

那這活動空間就大了去了啊!

遇見好官,嚴格按照10%計算,老百姓還能省點。

遇見壞官,上不封頂老百姓就遭殃了。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火耗咋來的)

那麼明清時候,好官多嗎?

看看明清兩朝的工資就懂,真不多,明朝不過一海瑞,清朝也就一個于成龍。

這兩人成標杆,皆因為他們不收火耗,至於其他人,那就呵呵噠了!

工資不夠俸祿低,錢從火耗來,養家不夠養小妾不夠,錢也從火耗來,最後火耗成了明清兩朝仕宦們弄錢的最佳渠道。

火耗的數目也從10%上升到了最高50%……。

這一進一出,就是近半收入啊。

面對這個問題,明朝皇帝是沒撤的,張居正用強硬手法收拾了一波,最後自己差點被鞭屍。

明朝也因此,最後因為錢的問題報廢。

清朝入關之後,順治時問題還沒凸顯,到了康熙時代,問題也越發的嚴重起來。

打仗了得的康熙,面對這問題,雖然心知肚明,卻少有辦法,只能默許。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永不加賦的康熙)

但明面上的架子還是要端起來的,因為康熙有言在先:永不加賦

所以,火耗在康熙時沒有成為正經稅。

康熙就這樣熬過了60多年帝王生涯,打仗厲害,至於治國嗎,呵呵噠!

到了雍正接班的時候,國庫已經空的可以跑老鼠了。

這不是坑娃嗎?上位的雍正,面對空虛的國庫,也是一頭包。

在老鼠都沒的庫房,雍正暗下決心,要改,必須要改,要不然大清就要完蛋。

於是雷厲風行弄改革,扼殺官場腐敗,成了雍正一朝的主旋律。

雍正的改革,最主要針對的就是官員的腐敗風氣,原因也很簡單!

風氣不變,就沒錢辦事,沒錢辦事,再好的政策也施展不起來,但扼殺風氣是一個長期工程。

在長期工程見效前,清朝就要窮死了,咋辦?

雍正只能將目光,盯上了自己老爹定的“永不加賦”祖制,這也成了雍正後續風評不好的最大因由。

那就是與民爭利啊!

說好的永不加賦,最後卻把火耗銀當做賦稅收入,這不是跟文人官僚搶吃的嗎?

火耗銀,幾乎成了清朝官員的錢袋子,動它當然是虎口奪食,面對無數老虎,打還是不打,這是個問題。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康熙打老虎)

雍正的選擇是,打!

於是老百姓的火耗銀成了約定俗成的定數,正式變成了賦稅,這錢也成了國庫的收入。

但這樣一刀切的政策,無疑讓官不聊生。

這群讀了一輩子書,才有點油水錢可尋思的人,面對即將斷糧的窘迫還有微薄的工資,各個都開始抱怨了起來。

如此情況要是一直延續,會有兩個結果。

第一:官不聊生的狀態,讓官員們致力於開拓新的撈錢渠道,最後百姓遭殃。

第二:當官的活不好,最後事情幹不好,形成惡性迴圈,危及國家穩定。

這兩個結果都是反向的,於是只能找到個折中點。

由此,才有了養廉銀的出爐。

原因嗎也很簡單,事情還是要人做的,隊伍還是要穩定的。

大清官場腐敗,根源就是工資太低,每個當官的都缺錢花,才有火耗的日漸增多和越發的不規矩。

我斷了你們的火耗錢,國家佔了大頭,總要回饋點給官員啊!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一石三鳥)

由此可見,這所謂的養廉銀,無非是用火耗銀扣出一部分,給官員發福利。

至於目的也很明顯,一石三鳥而已。

首先:對當清官的人,可以讓本就表現好的官員,獲得更多銀子,告訴所有人,你們要好好幹,錢不少。

其次:對準備貪的官,可以讓因為錢少,尋思著鋌而走險的官僚獲得希望,改改你們的辦事效率,事辦好了有錢拿。

最後:對正在貪汙的,主要目的是警醒和提示,你們的好日子到頭了,別繼續胡來。

如此一石三鳥謀劃,可謂算盡人心。

所謂拉一派、打一派,遏一派,一個舉措,就自動將官員們按照品行做了分類了。

如果放太平盛世或和諧時代,還是很有作用的。

可,雍正後續的乾隆時代,還有晚清是何光景,大家心裡都有數。

缺乏了嚴厲的監管,加上乾隆時候的所謂盛世,讓無數人心癢難耐,好大喜功的乾隆,花錢無數,又用無數斂財的政策,將人性中的醜陋給放大。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

(花錢如流水的乾隆)

最後在乾隆默許下,官僚們發揮想象力,發明創造各種收費明目,也直接促成了鉅貪和珅的出現!

乾隆之後的嘉慶和道光兩朝,在風氣已然形成難以逆轉的情勢下,也早已無力迴天。

原本精於算計,一石三鳥的養廉銀,也徹底失敗了。

究其原因,不過是財帛有限,而人的貪慾無限。

最後結果就是,拿著養廉銀的官員,都是潔身自好的標杆官員,不值得誇讚反而在官場成了備受鄙夷的物件。

帝王不管,因為缺錢,需要他們,大臣不管,因為他們也是受益者,下層又那會在乎。

後續的西方入侵,引發的白銀大幅度貶值,也讓這一情況進一步放大,原因很簡單!

曾經豐厚的養廉銀,在銀子貶值之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即便有也過不好生活了。

於是,最後的潔身自好之輩,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唯一清廉的衙門,居然是英國人掌舵的海關總署,這個衙門的收入,也成了清朝後期的財政支柱。

時間到了清朝滅亡時的宣統年間,無官不貪成了清朝主旋律。

最後回主題,雍正帝改革絕對是好事,在當時也起到了正向效果,殺人配改革逆轉了官場風氣。

也讓貪腐問題的總爆發延緩了數十年!

但,透過殺人還有制度改革,只能防範一時,卻無法永遠持續。

能永遠持續的,只能是健全的監管機制和完善的懲戒方法,以及隨時代而變的策略。

工資180兩獎金111倍?雍正帝一石三鳥,讓大清多活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