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康熙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胤褆和胤礽兩個出場?

事實上《康熙王朝》中並非只有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兩位皇子出過場,康熙晚年就曾出現十九阿哥胤禝和諸皇子的身影,只不過這曇花一現的一幕被胤禔和胤礽在劇中的頻繁出場掩蓋了觀眾們的視線。

《康熙王朝》康熙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胤褆和胤礽兩個出場?

那麼為何《康熙王朝》中只有胤禔和胤礽兩位皇子頻繁出場呢?

凸顯奪嫡鬥爭的殘酷本質

康熙前去探往生病的小十九胤禝,膝下諸多皇子匆忙趕來,康熙向他們講述了“

停屍不顧,束甲相攻

”的歷史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話說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爭鬥不休,甚至修築高牆圍困王宮,致使齊桓公被活活餓死。死後尚未入斂,五個兒子卻全副武裝展開廝殺,屍體一直停放了67天,連屍蟲都從窗戶裡跑了出來,最後公子無虧被確立為新君,才將齊恆公入斂安葬,這便是“

停屍不顧,束甲相攻

”的由來。

《康熙王朝》康熙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胤褆和胤礽兩個出場?

自古以來,皇權之爭都是血腥而殘酷的鬥爭,胤礽以嫡子的先天優勢獲封太子,令戰功卓著的大阿哥胤禔頗為不滿。為了奪取帝位,他聯合舅舅明珠及其黨羽結成“

阿哥黨

”與胤礽和索額圖為首的“

太子黨

”展開激烈鬥爭,最終大獲全勝。康熙廢黜胤礽的太子名位,索額圖和明珠也先後獲罪入獄,大阿哥胤禔由此成為康熙身邊最親近的皇子。

具備一定的代表意義

眾所周知,康熙晚年的“

九子奪嫡

”是指九位皇子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一系列鬥爭,其中主要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與太子胤礽為首的“

太子黨

”之間的明爭暗鬥。但胤禩等人在奪嫡失敗後並未立即受到懲處,而是在雍正繼位並立下根基之後才對他們下手,所以以康熙皇帝為主線的《康熙王朝》不便將這段歷史納入劇中。

《康熙王朝》康熙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胤褆和胤礽兩個出場?

大阿哥胤禔則不同,他是直接獲罪於康熙帝。鬥垮胤礽後,躊躇滿志的胤禔認為太子之位非他莫屬,於是在康熙面前惡意中傷誣陷,意圖挑撥康熙與胤礽的關係。在自認為時機成熟後,公然提出願替父皇行萬難之事,殺掉胤礽。

赫然震怒的康熙斥責胤禔厚顏無恥,禽獸不如,將其奪爵圈禁,老死於禁所。胤禔不擇手段對待骨肉兄弟的一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

九子奪嫡

”之爭的殘酷性,況且又是康熙在位期間懲處的皇子,於情於理都很適合放入劇中。

無情最是帝王家

康熙:“

朕的老師魏承謨給朕講過一個典故,叫做“停屍不顧,束甲相攻”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上死了,他的兒子們把他的屍首撂在一旁不管,忙什麼呢,忙著互相攻殺,爭奪皇帝位。朕聽了以後好害怕呀,但朕堅信,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朕的身上。可是現在透過小十九的事,朕相信這事肯定會發生在朕的身上。你們今天對待你們的親弟弟是這個樣,朕想問問,將來你們怎麼樣對待朕。

《康熙王朝》康熙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胤褆和胤礽兩個出場?

康熙不愧為一代聖君,他的預言日後果然應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諸皇子隨即展開激烈鬥爭,幸虧這場鬥爭很快以四阿哥胤禛勝出而告終,避免了康熙淪為“

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的第二人。

常言道“

無情最是帝王家

”,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父子兄弟間的骨肉親情和手足之義往往被拋諸於腦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無一不是對這句話的精準印證。

文/歷史茶坊 點選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